汤服

比得寒疾用道士养生法治其内郡幕徐天隐遗以柴胡桔梗教作汤服之疾间作小诗以寄

江南卑湿地,往往如长沙。 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齿牙。 初犹遭蒸炊,又似缚且檛。 淫祠乱昏俗,祸福专群鸦。 参军支病骨,抱案随吏衙。 鬼盖乘其穷,屡以寒热加。 定知鬼非人,吾谁彼疵瑕。 乌饥集屋梁,聊试弹以笯。 手摩田中丹,三关气成霞。 房图引芸蒿,相与排阴邪。 此鬼不足施,霍然促脂车。
收藏 毛滂《比得寒疾用道士养生法治其内郡幕徐天隐遗以柴胡桔梗教作汤服之疾间作小诗以寄》
复制 毛滂《比得寒疾用道士养生法治其内郡幕徐天隐遗以柴胡桔梗教作汤服之疾间作小诗以寄》
类型:

本草纲目 · 木部 · 芜荑

释名 荑.无姑.木名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脾胃有虫,食即痛。面黄无色。用芜荑仁二两,和面炒成黄色,研为末。每服二匙,米汤送下 杀体内寄生虫。用生芜荑、生槟榔各四两,研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 久泄,气多粪少。用鞠荑五两,捣为还想,加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日空心于饭前服三十丸,久服能安神保健。 婴孩惊风后失声。用芜荑、神曲、麦蘖、黄连各一钱,分别炒过,共研为还想,加猪胆汁调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每服十丸,木通汤送下。 虫牙作痛。作芜荑仁放蛀齿孔中,很有效。 腹中鳖瘕(平时好酒,血入于酒,则为酒鳖;平时多气,血凝于气,则为气鳖;虚劳痼冷,败血杂痰,则为血鳖。摇头掉尾,如虫之行,上侵人咽,下蚀人肛,或附胁背,或隐胸腹,大则如鳖,小或如钱)。用芜荑炒过煎汤服,同时服暖胃、益血、理中的药物乃可治。若服雷丸、锡灰之类,是不会见效的。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芜荑》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芜荑》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升麻

释名 亦名周麻。 气味 甘、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 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 突发肿毒。用升麻磨醋,随时涂搽。 喉痹。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两煎水服,引吐为效。 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口舌生疮。用升麻一两、黄连三分,共研为末。棉裹药末含咽。 痱子热痒。用升麻煎汤服并洗痱子。 产后恶血不尽。用升麻三两,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两次服下。 解莨菪、野葛等毒。用升麻煮汁,多服。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升麻》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升麻》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茵陈蒿

气味 (茎、叶)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 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遍身风痒。用茵陈煮浓汤洗浴即愈。 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用茵陈蒿两把,加水一斗五程式,煮成七升,先以皂荚汤洗,再以茵陈汤洗。隔一天洗一次。 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附方 茵陈蒿为治黄的要药。加大黄,治阳黄;加附子,治阴黄,其所以能胎黄,由于它能散肝脏的湿热。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茵陈蒿》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茵陈蒿》
类型:

本草纲目 · 谷部 · 糟

释名 名粕。 气味 酒糟:甘、辛、无毒。 大麦醋糟:酸、微寒、无毒。 干饧糟:基、温、无毒。 主治酒糟: 手足皲裂。用酒糟、狸油、姜汁盐等分,研烂,炒热搽患处裂肉甚痛,但不久即合口,再搽数次,冻伤即愈。 鹤膝风。用酒糟四两、肥皂荚一个(去子)、硭硝一两、五味子一两、砂糖一两、姜汁半瓶,研匀,每日涂搽。加一点烧酒更好。 打伤青肿。用湿纸铺伤处。纸上厚摊一块捣烂的酒糟(先烧过),过一阵,痛处如蚁行,热气上升,肿即消散。 大麦醋糟:气滞风雍、手背脚膝痛。炒热布裹熨,三、两换可愈。 干饧糟: 反胃、呕吐不止。用干饧糟六两、生姜四两,是捣作饼,或焙或晒,加炙甘草末二两,盐少许,煎汤服下。此方“甘露汤”。 脾胃虚弱。用平胃散一斤加干饧糟(炒)二斤半、生姜一斤半、红枣三百个(煮取肉,焙干),一起研为末,逐日煎汤服。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谷部 · 糟》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谷部 · 糟》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杜衡

释名 亦名杜葵、马蹄香、土卤、土细辛。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治各病,与细辛相近,而力量较弱。李时珍说本品“功虽不及细辛,而亦能散风寒,下气消痰,行水破血”。 风寒头痛发热。用杜衡研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痰气哮喘。用杜衡焙过,研细。每服二至三钱,正发病时,淡水调下。 吐血阏聚。用杜衡三分、瓜蒂二分、人参一份,共研为末。汤服一钱,一天服二次。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杜衡》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杜衡》
类型:

本草纲目·菜部·葫

释名 大蒜、茆蒜、荤菜。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气味 (根)辛、温、有毒。久食损人目。 主治 归五脏,散痈肿除风邪,杀毒气。下气,消谷,化肉。 附方 肠毒下血。蒜连丸:用独蒜煨捣,和黄连末为丸,日日米汤服之。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葫》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葫》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黄芪

释名 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芪”原作为“耆”)。 气味 (根)甘、微温、无毒。 主治 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血。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血淋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黄芪》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黄芪》
类型:

本草纲目 · 木部 · 乌臼木

释名 鸦臼(通称乌桕)。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小便不通。用乌桕根皮,煎汤饮服。 大便不通。用乌桕根一寸。劈破,煎水半碗服下,立通。不宜多吃。 大、小便均不通。用乌桕根白皮,干后研为末。先以硭硝二两煎汤服,取吐,再以热水送服乌桕根皮末二钱。 水气虚肿,小便涩。用乌桕根皮、槟榔、木通各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脚气湿痒成疮。用乌桕根白皮研为末敷涂。过一会,有涎出,即效。 婴儿胎毒满头。用水边乌桕根皮晒干,研为末,加雄黄末少许,调生油涂搽。 疔肿。用乌桕捣取自然汁,取一至二碗,下泻去毒即愈。未泻再服。冬季无叶,可用根代。 附方 乌桕根皮的主要作用是泻下逐水,所以现在临床上用本品来消除腹水和治疗晚期血吸虫病。但不可多服,气虚的人也应忌用。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乌臼木》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乌臼木》
类型:

本草纲目 · 木部 · 沉香

释名 沉水香、蜜香。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南越志言交洲人称为蜜香,谓其气如蜜脾也。梵书名阿迦卢香。 气味 辛、微温、无毒。 主治 风水毒肿,去恶气。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并宜酒煮服之。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 附方 诸虚寒热,冷痰虚热,冷香汤;用沉香,附子(炮)等分,水一盏,煎七分,露一夜,空心温服。 胃冷久呃;沉香,紫苏,白豆蔻各一钱,为末。每柿蒂汤服五七分。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沉香》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沉香》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