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

黄帝内经 · 灵枢 · 热病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俯,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怎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盛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去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瘲,齿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聪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收藏 王冰《黄帝内经 · 灵枢 · 热病》
复制 王冰《黄帝内经 · 灵枢 · 热病》
类型:

黄帝内经 · 素问 · 刺热

两汉 : 无名氏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收藏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刺热》
复制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刺热》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番木鳖

释名 马钱子、苦实把豆、火失刻把都。 气味 (仁)苦、寒、无毒。(现代认为:番木鳖有大毒,不可食)。 主治 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口含咽汁或磨水噙咽)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番木鳖》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番木鳖》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大青

气味 (茎、叶)苦、大寒、无毒。 主治 喉风喉痹。用大青叶捣汁灌服。 小儿口疮。用大青七钱五分、黄连五钱,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服下。一天服二次,病愈为止。 热病下痢。用大青四两,甘草、赤石脂各三两,胶二两,鼓八合,加水一斗,煮成三升,分三次服。此方名“大青汤”。 热病发狂。用大青一两,阿胶、甘草各二钱半,鼓二合,分三次煎服。此方名“大青四物汤”。又方:大青七钱半,犀角二钱半,栀子十枚,鼓二撮,分二次煎服(每服以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此方名“犀角大青汤”。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大青》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大青》
类型:

难经 · 论病 · 五十八难

三国 : 无名氏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收藏 无名氏《难经 · 论病 · 五十八难》
复制 无名氏《难经 · 论病 · 五十八难》
类型:

读寒山子诗漫题十二绝 其六

接得西来最上机,一生须及尽玄微。 但言顿悟无修证,热病教君失转依。
收藏 董其昌《读寒山子诗漫题十二绝 其六》
复制 董其昌《读寒山子诗漫题十二绝 其六》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