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七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曰:“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是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物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看错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鉣、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薛侃给花圃除草时,顺便问:“天地间为什么善难以培养出来,恶难以去除?” 先生说:“没有所谓的培养也没有所谓的去除。”过了一会儿,又说:“这样看善恶,都是从表面上来说的,容易出错。” 薛侃不解先生的意思。 先生说:“天地间万物生生不息,像花草一样,哪里有善恶的分别?你想赏花,就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果你需要用草时,则会认为草是善的。这样善恶区别,都是因为你心中的好恶所引起的,所以是错误的。” 薛侃问:“那么就没有善恶之别了吗?” 先生说:“没有善没有恶是理的宁静,有善有恶是心的异动。心不动,就没有善和恶之分了,这就是至善的境界。” 薛侃问:“佛教也没有善恶的观念,这与先生的主张有何异同?” 先生说:“佛教只在无善无恶上下工夫,其他的一切都不管了,这样是不能够治理天下的。圣人讲的无善无恶,只是不要有意为善,不要有意为恶,不为气所动,如果遵循先王之道,达到极致,自然便能依循天理,便能‘裁成天地之道,辅助天敌之宜’。” 薛侃说:“既然草不该简单归于恶类,那么就不用将草除掉了。” 先生说:“这样说就是佛、道的思想了。草如果有碍花的生长,你除掉它又有何妨呢?” 薛侃说:“这样又是有好恶归类了。” 先生说:“不着意为善去恶,并非完全没有好恶之分,那样岂不成了没有感知的人。所谓不着意,是指人的好恶要遵循天理,不另外夹杂丝毫私心杂念。如此,就如同未曾简单分类好恶一般。” 薛侃问:“草该不该被除是怎样循天理,而不夹杂私欲呢?” 先生说:“草对花的生长有妨碍,理应拔除,那就除去。偶尔有些没有除去,也不要记在心上。如果心中有一分在意,那么心体就会被它所累,便会有许多地方被意气所动。” 薛侃问:“那么所谓善恶全然与具体事物无关了?” 先生说:“善恶只在你的心是否循理。遵循理就是善,不循理就是恶。” 薛侃问:“那么具体事物本身终究是没有善恶的,是吗?” 先生说:“在心是这样,在物亦然。世儒不能够认识到这一层,才会舍心逐物,因此将格物之学弄反了,整天忙于向外寻求,最终只是做得个‘义袭而取’,终其一生,不过行而不明,习而不察。” 薛侃问:“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该如何理解呢?” 先生说:“这正是遵循天理,天理本应当如此,本来也没有什么刻意地先分出个好恶来。” 薛侃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怎么能说是刻意地事先分别呢?” 先生说:“这是诚意,不是私欲。诚意就是遵循天理。遵循天理去做事,也不能先在主观上提前分出个好坏来。因此有一丝激愤、怨恨、喜欢、高兴,那么心就不能保持中正平和,必须得是不先入为主,不带成见,这样才是心的本体。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什么是‘未发之中’了。” 孟源在旁边插话说:“先生说‘草妨碍到你了,理应拔掉’。怎么又说这是从外表上产生的私念呢?” 先生说:“这需要你自己在心里体会。你要除掉草,是什么心思?周敦颐不拔掉窗前的草又是什么心思?”

注释

裁成辅相,出自《易经·象传上·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不得其正,出自《大学》第七章:“身有所愤懑,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恶,则不得其正。有所思虑,则不得其正。” 伯生,指孟源,其余不详。 周茂叔,指周敦颐,字茂叔。窗前草不除,周敦颐窗前草从来不除,程颐问他,他说:“与自家意思一家。”意思是说他的心同天地相和,草不仅长在窗前,也长在心上。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诗人: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宿斋中书外省答永叔京尹内翰朝回马上见寄并谢子华次韵

形式:

朝罢章台日几竿,遥闻走马试雕鞍。 春风自发游人意,宿雪偏留下省寒。 坐久独知宫漏永,诗成谁尽玉堂欢。 会须一办如泥醉,从笑归来笔向乾。

复制 刘敞 《宿斋中书外省答永叔京尹内翰朝回马上见寄并谢子华次韵》

次韵酬张直

形式:

未曾相见已相知,自许闻弦可识微。 每信白头于义得,岂将青眼向君违。 坳堂仍滞三年蛰,寥廓方看万里飞。 谁谓夜光投道路,莫因长铗起思归。

复制 刘敞 《次韵酬张直》

清明后雁

形式:

留滞江南久,今来万里归。 春风稍和暖,作意入云飞。

复制 刘敞 《清明后雁》
类型:

遣思

形式:

淮上秋光凝客恨,城头暮色滞斜晖。 独醒未必能胜醉,远望山来可当归。

复制 刘敞 《遣思》

早春野泊寿宁观

形式:

小径连村行几曲,垂杨未绿草成蹊。 门前野水还如带,恐是仙源使客迷。

复制 刘敞 《早春野泊寿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