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盘谷记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像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侯振廷,朋友管异之、马湘帆,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注释

卢龙山:即狮子山,在南京西北约二十里处。明太祖朱元璋曾败陈友谅于此。 謦(qǐng)欬:咳嗽。轻曰謦,重曰欬。 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 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包:包括、包容 止:停止。 求:寻找、寻求。 唯:只。 蔽:遮蔽。 穷:尽。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游记,它通过记叙同行者一行六人寻找小盘谷的经过,按时间先后顺序,刻画了”小盘谷”的优美景色。读后如临其境。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梅曾亮

清代散文家,字伯言,清江苏上元人。道光二年 (公元1822年)进士,官户部郎中。梅曾亮少喜骈文,与同邑管同交好,转攻古文。二人师事桐城派姚鼐,管同早卒,曾亮居京师二十馀年,承姚鼐馀势,文名颇盛,治古文者多从之......
复制作者 梅曾亮
猜您喜欢

晏起偶成二首

形式:

晏起山窗漱石泉,风花片片蝶娟娟。 鸱夷有腹容吾醉,匏系无心取世怜。 扬子为贫犹执戟,张平非老欲归田。 杖头莫讶空携去,耐可春衣典百钱。

复制 张元凯 《晏起偶成二首》

赠淮南沈孟

形式:

游梁入洛久浮萍,十载间关住楚城。 室里蓬蒿秋自长,床头蟋蟀夜偏鸣。 家贫次骨今原宪,时事留心一贾生。 日暮樵苏犹未爨,起看山月照人明。

复制 张元凯 《赠淮南沈孟》
类型:

弇山堂赠殷无美

形式:

邂逅扶风绛帐前,华颠岂为一经传。 颜瓢独挂常浮白,孔壁穷探更草玄。 残雪未消谁揽辔,春潮欲上恰回船。 三年已遂飞鸣志,尚尔逡巡娄水边。

复制 张元凯 《弇山堂赠殷无美》

月夜普贤寺

形式:

高卧禅家白板扉,深林落木鸟言稀。 山中孤月寒相照,海上浮云夜不飞。 涧树尽含清露湿,岩房犹掩慧灯微。 远公未许开尊榼,聊借蒲团拥褐衣。

复制 张元凯 《月夜普贤寺》

除夕二首丙子

形式:

不尽栖迟意,还深儿女情。 隐何论大小,术已厌纵横。 敝帚藏家重,寒灰置道轻。 不须吹玉律,春傍酒杯生。

复制 张元凯 《除夕二首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