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炎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炎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诗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绅介绍和李绅诗词大全

诗人:李绅

李绅,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
复制作者 李绅
猜您喜欢

横塘逢钱功甫同泛湖上功甫作歌为赠率尔酬之

形式:

横塘十里青山转,太湖秋水明如练。菱歌才起眠鸥惊,蘋花尽落游鱼见。 兰叶浮来五两轻,葡萄一斛偏能盈。缩项槎头银片阔,巨螯盘里珊瑚横。 船窗乱扑芙蓉绿,鸬鹚杓泛清于玉。一歌杜甫渼陂行,再歌李白乌栖曲。 临流击楫烟云开,欲倾李杜平生怀。相逢龊龊莫可语,眼中唯见钱生来。 钱生谓我才情丽,鹔鹴裘上春霞曳。何为执戟风尘中,折腰十载青衫敝。 子言亹亹真慨慷,丈夫无泪沾衣裳。湖波万顷峰七十,与子携手同翱翔。 楞伽精舍翠微里,松篁绕屋花盈几。支郎却喜许询至,旋开香积醍醐美。 夕阳明灭水上飞,千山尽紫光湿衣。空门旷寂且高卧,城郭偪促毋庸归。 君不见初月一痕五湖渺,馆娃镜里蛾眉巧。又不见吴山落木秋风急,越来溪上戈船入。 僣王图霸倏一时,故宫荒寝千年思。黍离麛鹿宛然在,夫差勾践争何为。 子怀和璧徒美好,我非石人不耐老。歌凤狂言只自嗤,雕虫小技安足道。 但须日饮三千钟,颓然醉倒万事空。醒来孤岭发长啸,一声惊落天高鸿。

复制 张元凯 《横塘逢钱功甫同泛湖上功甫作歌为赠率尔酬之》

送蒋邦士守备江藩

形式:

君不见淮阴侯,绛灌为伍恒自羞。又不见灌将军,武安怠骜若罔闻。 男儿七尺不易生,要令千载知其名。吾今困处蓬蒿室,寸心烱烱无人识。 东邻少年何琐尾,西家老子生儿齿。潦倒生平那可论,区区唯有蒋侯耳。 蒋侯能诵孙吴篇,猿臂善开五石弦。从来未肯畏强御,片言可以服文吏。 毕竟二千石,不揽卫尉权。能作吴军气,终令赵璧全。 遂尔声名满人口,量移远驻江之右。江头送别试雕弓,杨叶穿来当折柳。 西风吹落满地霜,晨驱匹马上河梁。宝刀脱赠泣数行,英雄事业谁能当。 壮心寂寞何为乎,送君慷慨歌乌乌。

复制 张元凯 《送蒋邦士守备江藩》

枫桥与送者别

形式:

枫桥秋水绿无涯,枫叶满树红于花。 万里之行才十里,阖闾城头尚堪指。 游子尊前泪湿衣,离心已逐片帆飞。 酒酣不识身为客,意欲元同送者归。

复制 张元凯 《枫桥与送者别》

闲助甫参伯近有西秦之命喜而赋诗寄之

形式:

海岱烟云开,仰见日月朗。颇有高世心,悠然发远想。 明珠成霓玉成虹,不见萧敷与艾丛。乍闻初拜凉州牧,乃是河南张长公。 向来不与人间事,消息传来喜不寐。屹然独立有长城,何必秦关重百二。 丈夫高抱乐长征,瀚海天山渺去旌。祁连大漠风雷色,疏勒飞泉金石声。 坐镇清风生朔野,三军尽爱宽裘者。自是中朝山巨源,一麾出守看平蕃。 檄书不借陈琳草,游侠毋烦剧孟言。独据羌床围细柳,朅来殊胜东山不。 黄石相逢知我心,苍生有待何能负。昔时邂逅娄水边,琅琊甲第青云连。 读君新诗如入峡,绝壁腾波天倒悬。我马玄黄饥且馑,何期一见称神骏。 价觅千金市与人,主非伯乐谁能信。由是蹉跎一十春,萧萧双鬓半如银。 君今新得酒泉郡,应念东吴旧酒人。

复制 张元凯 《闲助甫参伯近有西秦之命喜而赋诗寄之》

述怀寄高邮贾生

形式:

昔与子周旋,揽镜头俱黑。 今与子别离,鬓边丝堪织。 黄鹄畏网罗,紫燕悲伏枥。 自顾无蛾眉,众女空见嫉。 执戟杨子居,门卒梅生职。 迟回陟羊肠,踟蹰弃鸡肋。 徒步出北门,雨雪霏霏湿。 偶逢淮海人,问子近消息。 惆怅吊长沙,贾生在胸臆。

复制 张元凯 《述怀寄高邮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