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 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

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後用为词牌名。《尊前集》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四十字,上下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独游西岩」:广信书院本无,玆从四卷本丁集。 西岩:《上饶县志·山川门》:「西岩在县南六十里,岩石拔起,中空如洞,内有悬石如螺,滴水垂下,味甘冷。」 天高:四卷本丁集作「高高」。 偃蹇(yǎn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句:宋·苏東坡《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宋·欧阳文忠《六一诗话》:「李白《戏赠杜甫》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生』为语助,如『作么生』、『何似生』之类。」生,宋时口语,形容词後之语尾助词,无义。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叔師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衝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词的上阕藉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绾之後,「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阕末句衝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词的下阕藉月来自写,也有与上阕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阕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後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辛弃疾介绍和辛弃疾诗词大全

诗人: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
复制作者 辛弃疾
猜您喜欢

颂古四十五首

形式:

十万众前无出路,冬瓜印子印何人。 迦叶只因曾冷笑,至今隐在涅槃城。

复制 释慧远 《颂古四十五首》

颂古四十五首

形式:

家常侍客劝三杯,鴆酒不消吃一盏。 当时裂破夜叉头,顶门突出醯罗眼。

复制 释慧远 《颂古四十五首》
类型:

颂古四十五首

形式:

才拈折箭断弦弓,随手双雕落碧空。 打鼓看来君不见,万牛松在祝融峰。

复制 释慧远 《颂古四十五首》

颂古四十五首

形式:

马面驴腮无处雪,海竭山摧天地裂。 老古锥,太孤绝。 龟毛拂去眼中尘,兔角杖敲空裹月。

复制 释慧远 《颂古四十五首》

楞严六根·意根了知

形式:

金色头蛇意根灭,圆明了知无处雪。 草鞵跟断眼皮横,善财拄杖生三节。

复制 释慧远 《楞严六根·意根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