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牧上人的拼音版

  • shàng
    rén
  • shì
    qīn
  • xiān
    fàng
  • liǎng
    chuān
    穿
  • yǒu
    lán
    quān
    shù
  • shān
    qīng
    shuǐ
    绿
  • cóng
    lái
    bǎo
    xiāng
    gān
    huàn
    pào
    yǐng
    zhōng
    xiū
    dān
    dān
    yíng
    de
    zhè
释祖钦介绍和释祖钦诗词大全

释祖钦

释祖钦,住袁州仰山禅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有《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灯存稿》卷四有传。 释祖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三卷。辑自他书......
复制作者 释祖钦
猜您喜欢

黄帝内经 · 素问 · 离合真邪论

两汉 : 无名氏
形式: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复制 无名氏 《黄帝内经 · 素问 · 离合真邪论》

黄帝内经 · 素问 · 病能论

两汉 : 无名氏
形式: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甲乙经》、《太素》作衰)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甲乙经》“铁洛”作“铁落”,“为饮”作为“后饭”)。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复制 无名氏 《黄帝内经 · 素问 · 病能论》

黄帝内经 · 素问 · 大奇论

两汉 : 无名氏
形式: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按《甲乙经》“脚下”作“胠下”,“脚”当作“胠”,不得言脚下至少腹也。)至小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心脉满大,癎、瘛、筋挛。肝脉小急,癎、瘛、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己。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本段新校正注:全元起本在厥论中,王冰移于此。)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新校正云:(本段新校正注:全元起本在厥论中,王冰移于此。)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濇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脉至而搏,血衂,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复制 无名氏 《黄帝内经 · 素问 · 大奇论》

黄帝内经 · 素问 · 六微旨大论

两汉 : 无名氏
形式: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予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其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与之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 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复制 无名氏 《黄帝内经 · 素问 · 六微旨大论》
类型:

黄帝内经 · 素问 · 血气形志

两汉 : 无名氏
形式: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复制 无名氏 《黄帝内经 · 素问 · 血气形志》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