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岸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东一带在今年总是接二连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号呻吟。
我伫立在霜水桥边,背倚着高高的华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东巡。

注释
灞(bà)岸:灞水桥边,在长安东。
山东:指函谷关以东。点行频:多次点兵出征。
虏(lǔ)尘:指征战地。
华表:设於道旁的路标,又桥旁大石柱也称作华表。
平时:指兴平之时。东巡:传尧舜东巡,至于泰山,此处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阳东都。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山东”,是搪征兵遍及内地,“频”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对比。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三、四句由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岂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远,令人深思。而且这种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能突出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但这种结构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会昌二年(842)作。这年八月,回鹘乌介可汗率所部南侵至大同、云州一带,唐朝廷下令征发许、蔡、汴、滑等六镇兵马,准备抗击。诗所反映的是征发军队时情况。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商隐介绍和李商隐诗词大全

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
复制作者 李商隐
猜您喜欢

章台寺留题

形式:

高林过雨晓苍苍,水木清华古道场。 亭子是谁开四五,招提缘此异寻常。 风声萧飒群松翠,日气醺酣二麦黄。 墟墓令人不怡悦,何妨却茗进琼觞。

复制 宋褧 《章台寺留题》

荆门州治后惠养亭留题

形式:

南直江城近可通,东连郢树暗无穷。 台高先得瀛洲月,地陕难乘阆苑风。 云射晴霞红烂熳,山经冻雨翠溟蒙。 惟馀蒙惠泉头路,犹在探奇梦寐中。

复制 宋褧 《荆门州治后惠养亭留题》

雨后利阳道中

形式:

二年四过山前路,三度值雨难攀跻。 最怜绿水注深堰,不惜青骢污浊泥。 泽畔藕花怡旅况,陇头禾穗慰妻啼。 丰登已是囊中物,易得新诗扫壁题。

复制 宋褧 《雨后利阳道中》

寄贺徐复初江浙检校

形式:

故人家住黄鹤楼,三年不到鹦鹉洲。 红尘面目事京局,清夜梦寐思林丘。 耸壑昂霄今老大,唾壶谈麈旧风流。 传闻调官赴吴会,我为终夕喜不休。

复制 宋褧 《寄贺徐复初江浙检校》

寄慰翰林谢敬德学士

形式:

故人昔佐湘阴州,召赴馆阁二十秋。 高文大册有清誉,赋诗酌酒无白头。 荷橐两京久劳瘁,行年六帙空优游。 一官不调竟无愠,我为终夕闷不休。

复制 宋褧 《寄慰翰林谢敬德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