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唯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陆澄问:“圣人能应变无穷,莫非是他们预先探究谋划好了?” 先生说:“圣人何来如此多精力探究谋划呢?圣人的心犹如明镜,只因为它很明亮,使它感而必应,无物不照,先前所照的物象不可能还在镜子里,没有照过的物象也不可能预先出现在镜子上。若按后人的说法,圣人对什么都事先研究过了,这与圣人的学说大相背离了。周公作礼乐以教化世人,是圣人们都可以做到的,为什么尧舜不全部做了而要让周公做呢?孔子删述《六经》教化后世,也是圣人都能做的,为什么周公不先做了而要等到孔子呢?可见,所谓圣人的光辉事业,乃是碰到特定的历史条件才发生的。只怕镜子不明亮,不怕有物不能照。探究事物的变化,与镜子照物的道理是相同的,然而学者必须先下工夫使自己的心如明镜。对于学者来说,只怕自己的心不能明亮如镜,而不用怕明镜一样的心不能穷尽事物的变化。” 陆澄说:“那么程颐先生所说的‘宇宙间还是一片混沌时,万事万物的理已经冥冥之中存在了’,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先生说:“这句话本来说得很好,只是颇让人费解,于是便有了问题。”

注释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出自《二程遗书·卷十五·伊川先生语一》:“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意为“宇宙还是一片混沌之时,万事万物的理已经冥冥之中存在了”。根据陈荣捷先生考证,此一名言前半句中“冲”“漠”“无朕”等源自老庄之言,而后半句与唐诗僧玄觉禅师之《证道歌》词一致。但全句第一次出现于《二程遗书》。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诗人: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题养浩轩

形式:

丈夫穷饿亦陶陶,肯使胸襟挂一毫。 千古功名输慷慨,百年荣辱付酕醄。 斗间古剑光芒直,雪后青松意气高。 安得泊船沽美酒,月明相对读离骚。

复制 吴芾 《题养浩轩》

怀梁丈陈丈

形式:

不见高标动浃旬,寸心如渴欲生尘。 春深渐觉梅花老,风暖还惊柳色新。 对景想题诗句满,开怀应把酒杯频。 扁舟前后空相望,安得从容笑语亲。

复制 吴芾 《怀梁丈陈丈》

送汪枢帅福唐

形式:

试数中兴社稷臣,独公名德冠簪绅。 合依衮绣归双阙,却拥旌幢帅七闽。 帝欲十连均雨露,人思四海静风尘。 会须展尽经纶手,总把安危佩一身。

复制 吴芾 《送汪枢帅福唐》

送王舍人彦正奉祠东归

形式:

去年趋召偶同时,每喜蒹葭玉树依。 伟论峥嵘从古少,高怀恬退似君稀。 身游紫禁方持橐,心著青山便拂衣。 顾我滞留徒有愧,扁舟何日送东归。

复制 吴芾 《送王舍人彦正奉祠东归》

送王仲矜赴兴元倅

形式:

有志男儿自不同,出门慷慨气如虹。 远谋尚欲安天下,小试何妨佐汉中。 此地从来为重镇,乃翁还更有遗风。 一行莫起徒劳叹,看即人歌别驾功。

复制 吴芾 《送王仲矜赴兴元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