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犯 · 水仙花

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漫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冰弦写怨更多情,骚人恨,枉赋芳兰幽芷。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小窗静,沉烟熏翠袂。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清秀的水仙花高洁无比,仿佛是楚江江畔满含幽怨的湘妃,她默默无言洒下清泪点点,透出春意清新淡然。独自空倚春风,满怀心序芳情向谁托寄?又踏着水波盈盈走来,一路上秋色凄冷,茫茫无边。随着她那轻盈的步履,升腾起香云香气。我还依稀记得,她正像捧着承露盘的金铜仙女,在明月下亭亭玉立。 我仿佛听到她弹奏起琴瑟冰弦,更多情地抒写着心中的哀怨,屈原抒发牢骚怨恨,徒劳地将芳香的兰草幽洁的白芷歌叹,竟忽略了多情的水仙。水仙含着悠远的春意芳意,谁来欣赏叹惜这天姿国色的风味?我将把水仙作为岁寒之友结成友伴。小窗儿明净,沉水香缕缕轻烟将她的翠袖熏染。从幽迷的梦境中醒来,只见一枝水仙沾着点点清露,独自立在灯影里。那情味,更令人意远神迷。

注释

花犯:词牌名。周邦彦自度曲。“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楚江:楚地之江河,此处应指湘江。 湄:河岸,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湘娥:湘水女神湘妃,舜二妃娥皇、女英。相传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此处喻水仙花。 乍见:忽然看见;猛一见。 芳思:美好的情思。 凌波:本指起伏的波浪,多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 谩:徒,空。 汉宫仙掌:汉武帝刘彻曾在建章宫前造神明台,上铸铜柱、铜仙人,手托承露盘以储甘露。 亭亭:直立的样子;独立的样子。 冰弦:指筝。《长生殿·舞盘》;“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众管音飘荡。”此处喻水仙。 骚人:指屈原,其有《离骚》赞兰芷芬芳。后亦泛指诗人,文人。 芷(zhǐ):草本植物,开白花,有香气。 国香:指极香的花,一般指兰、梅等。亦用于赞扬人的品德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此指水仙。 岁寒:指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 沉烟:指点燃的沉香。 翠袂(mèi):喻水仙叶。 幽梦:隐约的梦境。 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词为咏赞水仙风姿、神韵,寄托时世悲伤的咏物之作。上片写水仙之风采。下片写惜花怨情。“冰弦”三句辞意转进,想象水仙幻化成湘妃弹奏琴瑟的冷弦,抒写哀怨深情,以一“枉”字感叹骚人屈原咏“芳兰幽芷”以抒恨,竟忘掉了情深怨切的水仙,逼出“春思远”两句,徒有悠远的春思却无人叹赏她“国香风味”的失落和悲凉。“相将共”五句又作顿折,由花及己,发出视水仙为“岁寒伴侣”的知心相遇之心声,而“岁寒”二字兼摄了物我共处的时艰境冷的特点。以人与花相对、相赏作结,境清意远,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周密介绍和周密诗词大全

诗人:周密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吴兴迁杭州,周密出生于......
复制作者 周密
猜您喜欢

出塞曲三首 其二

形式:

丈夫不惧死,所惧潜阘茸。 出身义许国,桀石贾馀勇。 岂无亲戚怜,决去甘登陇。 人生在奋发,将相宁有种。

复制 刘敞 《出塞曲三首 其二》

吴九秋过西池作诗持国和之邀予同赋

形式:

三山凌波涛,云汉邈氛埃。 世无乘槎客,安得穷昭回。 天门洞阊阖,海池含风雷。 渊沦蛟龙室,焜炫金银台。 西颢何萧条,百芳日已摧。 谁能莹心赏,喟子怀仙才。 时变感所思,驻车载徘徊。 已秋孰愿夏,览物弥欢哀。 韩生肆爽言,观变均齐谐。 而我拘俗者,俊游日已乖。 欲濯缨上尘,何时与君偕。

复制 刘敞 《吴九秋过西池作诗持国和之邀予同赋》

贡甫在京口阻潮未渡

形式:

向晦月消魄,楚涛为之衰。 坳堂无深涉,客子缓归期。 吟绕沙步阔,眺赏秋山奇。 大川涨南岛,落日明西垂。 登高既易赋,怀古岂难诗。 喟彼一带阻,积此三岁思。 何当命海若,利涉慰调饥。

复制 刘敞 《贡甫在京口阻潮未渡》
类型:

桧花

形式:

百花乘春辉,红白相妩媚。 暂开已半落,过眼如梦寐。 繁奢能几时,寂寞都扫地。 儿童惜徘徊,妇女瞻歔欷。 中庭两桧树,百尺浮云际。 芳意不玩俗,秀色亦自喜。 绿烟凝参差,金粟点细碎。 霏霏堕疏香,袅袅隔清吹。 足明后凋节,不与众草类。 忽思折瑶花,自放天宇外。

复制 刘敞 《桧花》

答李谷同年书

形式:

归客江南来,迢迢数千里。 故人遗我书,细字三四纸。 上言平生怀,伐木义所倚。 下道相知心,结绶方独喜。 宁知淮阳翁,弃外甘卧理。 不预朝廷议,何由发吾子。

复制 刘敞 《答李谷同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