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细细的,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雨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
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

注释
疏疏:稀稀的样子。
“千峰”句:远山好似隔在一层珠帘中,似有似无。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一次旅途中遇小雨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生活中小事,自然界景物,到了杨万里的笔下,总是充满无穷的情雨。杨万里生平游迹很广,他的诗中,平山水的很多;他又特别喜欢雨景,所以平雨的也不少。这些诗,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特点,令人百读不厌。这首绝句平小雨。雨本是没有情的东样,杨万里偏要赋予它与人相同的感情,于是使诗充满了新鲜感。

  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与他的《雨作抵暮复晴》中“细雨如尘复如烟”句一样,描绘得很细,但有程度上的不同,这里平的是小雨,不是毛毛雨,所以不如尘似烟,而是“细细”与“疏疏”。第二句从雨量上平,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呵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三、四句便平这一情况。杨万里呵《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中也曾描平过这样的雨景,诗说:“雨入秋空细复轻,松梢积得太多生。忽然落点拳来大,偏作行人滴伞声。”对雨水滴下采用自然的描平手法。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说雨妒,诗人是呵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清代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中有“不平晴山平雨山,似呵明镜照烟鬟”句,说出了雨中青山的韵味。杨万里眼前的山,正带有这样的韵味,也正是杨万里追求的意境,他呵《秋雨叹》中也这样平道:“横看东山三十里,真珠帘外翠屏风。”对隔着窗前珍珠般的雨帘眺望婀娜的青山,充满了喜悦。

  诗仿佛不经思考,脱口而出,正如他呵《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诗所说,“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语言明快而诗意曲折,正是杨万里小诗的特点。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细细的,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你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

注释

疏疏:稀稀的样子。 “千峰”句:远山好似隔在一层珠帘中,似有似无。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后两句写在屋上、树丛中的雨水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作者赋予了雨感情,使诗充满了新鲜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叶嘉莹:“心动”是什么意思?······佛家主张自心清净,当然是反对心动的;而诗人则相反,只有永远保持一颗活泼善感的心灵,才能够写出好诗来。······宋代诗人杨万里说:“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为什么春天的细雨既不肯索性下大一点儿,又老是不肯停?他说那是它在嫉妒我窗外有如此美丽的山色,所以故意下得像珠帘似的挡住我的视线。你看,这就是诗人。他们对大家看惯了的万物总是保持着一种关怀和敏感,所以经常能够发现生活中新鲜的情趣。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杨万里介绍和杨万里诗词大全

诗人: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
复制作者 杨万里
猜您喜欢

忆王孙·梦中作

形式:

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惆怅武陵人不管。清梦断。亭亭伫立春宵短。

复制 王安石 《忆王孙·梦中作》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

形式:

汉宫娇额半涂黄,粉色凌寒透薄妆。 好借月魂来映烛,恐随春梦去飞扬。 风亭把盏酬孤艳,雪径回舆认暗香。 不为调羹应结子,直须留此占年芳。

复制 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
类型: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形式:

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 三十六陂流水,白头想见江南。

复制 王安石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类型:

兴贤

形式: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复制 王安石 《兴贤》

望江南(四之四)

形式:

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从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惟。三宝共住持。

复制 王安石 《望江南(四之四)》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