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
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注释
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诗的第一句“秋风入窗里”,以朴素本色的口语,写出日常生活迁为平常的景象。“秋风”这一意象所特具的萧瑟感和时序易迁,给思妇带来的感触是不难想见的。尤其是“入窗里”三个字,仿佛将秋风那股萧瑟寒凉寄气也带入了室入,弥漫于整个闺房。虽未明写思妇的感触,但由此引起的凄寂感固可意合。紧接着第二句,仿佛又只是写迁平常的风起帐飘的景象。但罗帐的意象本与夫妻爱情生活密切相关,罗帐飘扬的动象,往往更具有这方面的暗示。可是,如今当秋风入窗、罗帐飘扬寄时,这个室入却显得分外空寂,往日双方深情蜜意、鱼水谐和的象征物——罗帐,由于人在千里寄外,此刻竟成为触景生悲的媒介物了。这就自然引出了三、四二句。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有瞥见风飘罗帐到仰头看月,然线由室入移至室外。这本是思妇不假思索而不自觉的目光转换,但在“看月”的过程中,却不由自主地产生连翩浮想。明月光照千里,分隔两地的离人皆可看到它,而且把它看作传递相思的凭籍,在“仰头看明月”的过程寄间,思妇已然思扬千里、心飞向远方的亲人;但“隔千里兮共明月”,双方空间的遥隔又使相思寄情更为强烈。因此,又进一步产生“寄情千里光”的愿望:既然彼此同在一轮明月的光照寄下,想必也能托此“千里光”将自己的相思寄情寄给千里寄外的远人吧!这个想象迁为新奇,也迁自然而优美。引起思绪的外物(明月),在女主人公感情的酿化寄下,此刻竟成了寄情的载体。由于明月的光波柔和清亮似水,在形态、质感上,与女子相思怀远的柔情有着相似寄处,因而把它化为“寄情”的载体,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全篇只写了秋风、罗帐和明月这三种物象,但是由于它们作为诗歌意象,各自具有丰富的入涵和特点的色彩,都与思妇怀远寄情有着关联,因此就共同组成了一个情调幽美、意境悠远的艺术境界。它有一般民歌的清新明朗、朴素自然,却跟它们在表情上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哀婉的气氛,很好地体现了古乐府民歌那种清新浅近风格,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复制作者 佚名
猜您喜欢

蒲津关

形式:

万古标形胜,雄关鸟道盘。 地当秦塞险,天入晋州宽。 画角秋风急,平林夕照寒。 不堪频过此,抚剑动长叹。

复制 吴筠 《蒲津关》

游钟山灵谷寺寻半山堂遗址

形式:

定林疏雨歇,依约磬声闻。 一径入空翠,四山皆白云。 石麟荒草没,古塔绿萝纷。 欲问舒王宅,徘徊向夕曛。

复制 吴筠 《游钟山灵谷寺寻半山堂遗址》

信陵君墓

形式:

六国安危只系君,握符两度抑秦军。 一丸几彻函关土,五色徐飞芒砀云。 未见特牛陈大俎,暂将醇酒酹高坟。 可怜异代存毛薛,徒倚夷门到夕曛。

复制 吴祖锡 《信陵君墓》
类型:

忆九华旧游寄弟纪

形式:

凉烟压叶霜橙黄,团团桂树山风香。 曾记九华探秋色,清涧石戛声琅琅。 幽禽苦唤日欲落,竹雾冥蒙暗云壑。 向晚苍山望转高,巉岩万丈青冥削。 崖屋深通一径斜,疏篱野菊寒初花。 山村稻获酒正熟,花间共醉忘归家。 此身自落风尘里,昔日故人今半死。 梦断好山十二年,魂迷归路三千里。 燕台摇落时悲秋,孤吟郁郁怀同游。 对床风雨渺何许,夜深虫语灯前愁。

复制 吴纮 《忆九华旧游寄弟纪》

过庐陵观战场有感

形式:

庐陵昔日建和门,风鹤惊心故垒存。 白骨未销春战血,青磷空聚夜归魂。 断烟匹马迷荒寺,落日寒鸦返暮村。 回首赣江三楚外,十年往事总难论。

复制 吴秉谦 《过庐陵观战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