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人至夜话

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
故旧凭君休更说,老怀容易便沾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来的乡人虽然不认识但乡音格外熟悉,挑尽寒灯一直交谈至深夜。
故旧去世的消息请你不要再说起,老年人总是容易伤感泪湿衣襟。

注释
凭:请求。
老怀:老年人的心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李昌祺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二十九岁成进士,入仕途,居官北京和广西、河南,到六十多岁才告老归家,一生游宦三十多年。古人重乡土。在外地的日子越长,越是怀念故乡,一旦能晤乡人,即使彼此素不相识,也觉得特别亲热,有说不完的话。李昌祺活了七十多岁。当他老年居官异地时,故乡的许多亲朋已经谢世;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音书梗阻,这些人的消息他无法一一知道;一旦听到故乡来人说起,老人便不禁伤心泪落,不忍卒听。这首小诗写的就是这种心情。诗中“故旧凭君休更说”的“凭”是请求的意思,“凭君”犹言“请你”,唐宋诗词中常用此义。

  不忍心听故旧死亡的消息,是老年人共同的心态。一来,人到老年,心多慈软,不能承受这种刺激;二来,故旧飘零,往往勾起老人许多辛酸往事,陷入复杂痛苦的回忆中,容易引起感伤;再则,亲朋一个个死了,他这位幸存者能不想到自己的来日无多吗?对此,年龄越大的人,越发敏感。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具有广泛的典型意义。

  但是,有趣的是:故旧死亡的消息老人不忍闻,故乡的近事老人却特别想听,哪怕只是一丘一壑的变迁,一时一事的兴革。诗把这两种心情写得非常生动突出。“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来的这位乡人,尽管老人从不认识,但他那满口乡土语音,老人听来却格外熟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长期在广西、河南游宦,几曾听到过江西吉安人的口音?贺知章说:“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的印记;在天涯异域,听到乡音便倍感亲切,彼此的心自然靠近了,而且有了共同的话题。今晚,这话题是那样富于吸引力,把老人带入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天尽管寒冷,夜尽管深沉,老人却听得津津有味,挑尽寒灯,毫无倦容。诗句对此只作了平静的叙述,我们却借着那“寒灯”的微光,看见了这位老人兴奋的脸色,激动的童心。

  于是我们看到:这首小诗揭示了一种有趣的矛盾心态——又是爱听,又是怕听。“爱听”的心情,通过“挑尽寒灯”四字写得盎然欲滴,老人仿佛小孩瞪着大眼,托着腮帮子听人讲故事一样,形象十分鲜明。“怕听”的心情,通过“凭君”二字,也显得深沉迫切,老人的形象又变得皱纹满脸,灯光下老泪纵横。正是这种有趣的矛盾,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形象,使这首小诗充满了喜剧情调。你读着它,将止不住发出幑再一想,又不禁感到凄然。

  更值得一提的是:诗写得如此自然浑成,你找不到什么“诗眼”,也找不到什么“警句”,诗人只是叙写了这次夜话的过程,他只是顺着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一己之哀乐,却无意之中表现出了老年人的普遍的心态,勾画出从童心盎然到老怀凄怆的形象变化。诗,真有不可思议的魅力!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昌祺介绍和李昌祺诗词大全

诗人:李昌祺

明江西庐陵人,名祯,字昌祺,以字行。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预修《永乐大典》。每遇僻书疑事,人多就质。擢吏部郎中,迁广西布政使,坐事谪。洪熙元年起为河南布政使,绳豪,去贪残。致仕二十余年,屏迹不入公府......
复制作者 李昌祺
猜您喜欢

张后府官寓与提学宪副冯佩之夜酌话别

形式:

深云不放月轮孤,辗转方斋酒一壶。 士气西江还易振,斯文赤子更须扶。 百川宗派趋彭蠡,两袖清风过小姑。 无限衷情言未了,千年公案在鹅湖。

复制 林光 《张后府官寓与提学宪副冯佩之夜酌话别》

赠别袁分教

形式:

病骨伶俜己莫支,送君扶病更江湄。 湖山尚瞩他时目,云树偏催此日诗。 聚笑一堂非偶事,相看两鬓各成丝。 寒梅却有藏春意,雪里休疑折赠迟。

复制 林光 《赠别袁分教》

沈亚参邀华林寺酌别时徐方伯刘大参索诗留别走笔奉答

形式:

闽南风物颇穷搜,更为闽南一日留。 方伯忽催言别句,越山难尽满怀秋。 轻阴且莫愁时暮,醴酒还堪话壮游。 聚散从来非偶事,出门刚念倚门忧。

复制 林光 《沈亚参邀华林寺酌别时徐方伯刘大参索诗留别走笔奉答》

梯云楼

形式:

耸压西林势渐高,诸峰眼见似儿曹。 天阶缓步何愁到,诗眼宽来不尚豪。 黄石村庄添伟观,壶公山景自周遭。 主人头白归来日,宵汉联翩数凤毛。

复制 林光 《梯云楼》

谒陆宣公祠有感

形式:

尘埃不放庙门扃,唐相忠魂恐未宁。 孤月此心应自照,空阶碧草为谁青。 经纶一代须王佐,艰阻千年仰景星。 莫道障魔消未尽,祠前今复餂延龄。

复制 林光 《谒陆宣公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