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山余霞阁记

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遂之为书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宁城,山占了一半。那便于人们游玩而又有郊野之趣的,只有西城的钵山,这也是我的朋友陶子静和他的众位兄弟读书的地方。他们顺着山势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顶上建了一座阁,取名“余霞”,是按照眼中所见之景而题的名字。 从余霞阁往下看,花木随山势高低而生,团团环抱着山峰;长满草的曲折小径,一条一条,清晰可数;行路的人就像飞鸟在树的枝叶上掠过一样。城西面的秦淮河萦回环绕着。长江由西向东奔腾而去,天青水黄,颜色对照分明就像一条线一样划开了天地。那平放在树木外面的一面大圆镜,便是莫愁湖。那东南面遍地的房屋密密麻麻,屋上升起的炊烟像站立的人,各自在张望顾盼,微风吹来,好像从左右不同的方向牵引着它,连绵不断地向上飘去。微风将山下闹市喧哗之声传到山上,近处的听不到,而远处的隐隐约约可以听到。 甲戌年的春天,陶子静在余霞阁设酒宴款待各位朋友,所有的景致都呈现在眼前,大家高谈阔论,更加无拘无束。子静说:“文章这件事情,好像山上的云自然地冉冉升起,又如江河中的水汩汩地自然流着,不是凿开山石就可以引出云来,决开河堤就可以引出水来的,所以会做文章的人,一定要有所待。”我说道:“文章在天地间,也好比云烟景物一般,一会儿的功夫已逃在万里以外,所以善于做文章的人,一定不会失掉时机。”管君听了说:“陶君的言论高明极了,后面梅君所讲的这番话,对余霞阁来说,两者倒是相当的。”于是我就写了这篇记。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梅曾亮

清代散文家,字伯言,清江苏上元人。道光二年 (公元1822年)进士,官户部郎中。梅曾亮少喜骈文,与同邑管同交好,转攻古文。二人师事桐城派姚鼐,管同早卒,曾亮居京师二十馀年,承姚鼐馀势,文名颇盛,治古文者多从之......
复制作者 梅曾亮
猜您喜欢

题孝廉杨寄实凝翠图

形式:

华堂早擅金银气,画里楼台得似君。 曲径花深常带雨,方塘水暖每生云。 潭龙吼自书声起,海鹤惊从瑟韵闻。 旦夕上林分夜色,只留紫翠锁氤氲。

复制 林熙春 《题孝廉杨寄实凝翠图》

秋日集凤皇台次郑德进韵

形式:

凤皇联翼凤皇台,秋色龙门岂暴腮。 二水澄澜浮玉案,长虹飞翠献霞杯。 坐中白发歌明月,眼底青云接上台。 同调莫论尘外事,襟期无负此游哉。

复制 林熙春 《秋日集凤皇台次郑德进韵》

中秋饯驾部黄子吉使竣还朝 其二

形式:

使节翩翩出凤城,江天秋色正光莹。 八千里外孤鸿影,只尺尊前一鹢轻。 帝算向来资幕略,天骄今已重枢盟。 十年劳苦徵书近,四牡联镳到海瀛。

复制 林熙春 《中秋饯驾部黄子吉使竣还朝 其二》

赠淳源邢太公

形式:

甲第繇来擅帝乡,君家玉树郁相望。 孺心岂肯移天地,侠骨宁辞解骕骦。 幸以燕贻传二戴,况从凤翥憩三阳。 丝纶甫下韩江沸,丰镐恩来未可量。

复制 林熙春 《赠淳源邢太公》

寿曾封翁七一

形式:

少年文苑姓名振,此日昌辰豸史臣。 菊后迟花坚晚节,梅前抱蕊兆阳春。 鹤龄七十今加一,鸠杖三千正喜新。 五色凤皇频戏彩,乌纱未许鬓生银。

复制 林熙春 《寿曾封翁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