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祐二年岁旦二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赤手空拳,难酬报国雄心;遇见朋友,只能流流眼泪。 日思夜想,一心恢复中国;弱肉强食,古今不免同慨。 天颜不远,还能盼望得见;苍苍者天,可能预见未来? 朝朝暮暮向南膜拜祷告,但愿重见大宋旌旗回来。 【其二】 有桩心事久久未能忘怀;一提起来,就要心酸泪零。 胡人虽然暂时占领此地,我到死了还是宋朝臣民。 读书半世,有甚功名成就?世乱如此,报国竟无一人! 看到荒城梅花已经开放,使我惭愧白白又过一春!

注释

【其一】 空泪垂:白白地落泪。 下泉诗:《诗经·曹风》中的一篇。《下泉》一诗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这里借用了原作的诗意,表达了作者自己希望有个贤明的君主,能顺应人民的意志,收复失地,统一全国,把国家治理好。 日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日,代指皇帝。 天高问岂知:化用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天,亦代指皇帝。 【其二】 此地:指苏州。 胡马:指元兵。 底事:什么事。 干戈:古代常用的两种兵器,此指战争。 荒城:指经过兵燹后的苏州。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郑思肖在元兵南下,国家危亡之际写下的动人诗篇。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作者正在苏州,元兵南下占领了那里,德祐二年正月初一(時恭帝还在临安),作者感念时事,写了这两首诗(同年临安沦陷,南宋灭亡)。 作者在这两首诗中抒写了国土沦陷后心中的痛楚、悲酸和未能为国尽责的惭恨,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国土沦陷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一介文弱书生,何以报国?“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并非只是徒唤奈何之叹,也并不仅仅只是无力报国的惭愧和遗憾。他以他手中的笔,抒写他的情感、信念和气节,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郑思肖介绍和郑思肖诗词大全

诗人:郑思肖

宋末元初诗人、画家,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县)人,字所南,号忆翁,一号三外野人。少为太学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痛国事日非,叩阙上书,不报。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苏州),寄食城南报国寺。坐卧未尝......
复制作者 郑思肖
猜您喜欢

寒蜩

形式:

山月满地流金波,寒蜩向秋鸣更多。 大都时节使如此,止尔不得将奈何。

复制 文同 《寒蜩》

送王存之

形式:

野水冰生薄似绵,短亭梅发大于钱。 想君归到江阳日,欲话今时已去年。

复制 文同 《送王存之》

过大散寄子骏

形式:

才过嘉陵心自喜,归来一夜写君书。 明朝便送曾冰底,定有西行双鲤鱼。

复制 文同 《过大散寄子骏》
类型:

送酒与吕令答所示诗其一

形式:

君无彭泽五十亩,我有谪仙三百杯。 闻道山中足春意,满壶聊为拨新醅。

复制 文同 《送酒与吕令答所示诗其一》

暑夕待月庭下夜深方归

形式:

昼蝇方少夜蚊多,摇脱霜纨奈热何。 独向中庭待明月,一身清露泻金波。

复制 文同 《暑夕待月庭下夜深方归》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