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文章层次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经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正文共五段。

  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这一段文字,是在作者登泰山之前,用粗笔写出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等几样景色,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简略的轮廓勾勒,线条清楚。

  第二段,写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这个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与朱子颖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他们从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瞪,其级七千有余”。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汉水和祖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夕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一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太阳出来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这时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很快这一线异色不断扩张、变幻,成五彩纷呈。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第四段,作者写观日出之后,就写了名胜古迹,泰山上的名胜古迹很多,而作者只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要记叙。写时,以日观亭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这些古迹的简介,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游人甚众,周围的古迹也随之而起。

  第五段,综述泰山的特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杂树,多松,生石罐,皆平顶。”在三多三少的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回应,并以此结束正文。最后一段“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姚鼐介绍和姚鼐诗词大全

姚鼐

清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四库全书》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主江南钟山、紫阳等书院讲席四十年。工古文,高简......
复制作者 姚鼐
猜您喜欢

七里泷看云

形式:

桐庐江之上,山势诡莫状。 万笏列朝班,千鬟俟远望。 我舟发侵晨,白云压青嶂。 活泼走蛟龙,喷薄助波涨。 想见空洞天,才撤云母帐。 一座玉屏风,历乱总无恙。 绝顶形变更,当头或排宕。 忽忽过山头,前山又相向。 络绎不断云,心神为之王。 衣袖如铁寒,久伫讶健忘。 风劲鸟不鸣,峭壁高无傍。 有此山水奇,看云奇穷相。 深恐入富阳,胜景更莫让。 急为笔诸书,好见云山样。

复制 许传霈 《七里泷看云》
类型:

洛翘见示祷雨歌即日大雨用均志喜

形式:

天子赤子关怀抱,旱魃偶然当其道。君作歌章情吁天,天心那得不诞保。 忽于同日同候时,黑云翻墨出林表。狂飙四起吹满楼,对面层峦封被早。 奔雷掣电杂两间,金铁鏦铮鸣多少。直泻洪涛势倾盆,珠玑齐跳入池沼。 闻说西天法雨来,碧海银河讶倾倒。骑神龙兮神哉身,隐约云雾露鳞爪。 稻田千亩兴勃然,大气盘空何夭矫。此时兀坐有真吾,壁破水浸已环绕。 湿尽床灶不足忧,喜与斯民共温饱。穷巷藉得免追呼,茅檐或能欢父老。 祷雨歌后喜雨歌,从此十雨五风便是宝。

复制 许传霈 《洛翘见示祷雨歌即日大雨用均志喜》
类型:

重九夜饮梓材处用洛翘韵

形式:

当秋作客独劳劳,山川靳不乐我曹。壮观八月十八潮,曲江涉足欺狂飙。 九月九日约登高,山城又值雨潇潇。兀坐斋前空寂寥,小窗容膝安书巢。 人烟缭绕起衡茅,白云相接远山腰。主人为我集宾僚,晚菘早韭充厨庖。 清酒百壶倒醇醪,重来吴宁兴更豪。插菊采萸快此朝,老少颁白并垂髫。 况复高会尽良宵,笙箫夜半薄云霄。鼓吹酒肠斗石浇,不须两廊椽烛烧。 灯明一点焚兰膏,醉后欣然口成谣。不假锤炼与推敲,笑彼刘郎不题糕。 拘牵字句徒纷淆,程老词源何滔滔。先成珠玉惊挥毫,佐者健将姓属姚。 独整旗鼓酣曲糟,右手持杯左持螯,拇战千百不曲挠。 我不如人不复聊,愧如燕石溷琼瑶。愿收诗筒和酒瓢,相从三笠与六桥。 吟就此篇解客嘲,不殊芥舟覆堂坳。

复制 许传霈 《重九夜饮梓材处用洛翘韵》
类型:

消寒五集复饮师竹处分得酒字

形式:

前日宴高台,朔风寒入口。 昨朝游洞天,雪花大如手。 雪消风未消,今夕会良友。 泥融溅街衢,折柬快出走。 主人步失足,兴浓忘掣肘。 陟山艰杖藜,铺席能对酒。 酒酣令愈奇,筹竹献左右。 西子纱浣妍,东施颦效丑。 伟哉范少伯,沼吴功不负。 泛湖亦浇愁,觞政妙无有。 我是于越人,愿从大夫后。 网设不罹鸿,兔尽走烹狗。 消寒仅旬月,美酒费百斗。 一饮一集成,待到春九九。

复制 许传霈 《消寒五集复饮师竹处分得酒字》
类型:

花朝饮师竹处

形式:

春雨困连朝,此心独惆怅。 红霏隔院花,蘋泛圆池涨。 嘤嘤好鸟声,晓窗闻纸帐。 晴旭忽照檐,浓黛抹千嶂。 雅怀启雅人,折柬饮春酿。 春酿何醲郁,越醪浑不让。 杯盏罗新奇,酌酒在无量。 座开碧桃花,含羞笑相向。 笑我醉不知,误挫酒国将。 桃李芳恒蹊,春风坐和畅。 况是花朝朝,花花竞相放。 何待羯鼓催,诗催两无妨。 东斋有琼枝,春来花无恙。 君子结素心,涉趣左右望。

复制 许传霈 《花朝饮师竹处》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