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馀,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类型:

赏析

  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断来写,而以访惠勤、惠思贯穿连缀。

  首起点出时间地点。二僧结庐孤山,孤山在西湖边,所以诗从西湖展开,说自己在一个昏沉欲雪的日子出行,见到西湖上空满积着阴云,低低地压着湖面,西湖边上的楼台与重重叠叠的青山,笼罩在烟雾之中,若有若无。这样,抓住气候特点,略加点染,展现了一幅光线黯淡的水墨图,朦朦胧胧。接着,诗人眼光从远处拉回,写近处山中,水流清浅,人迹不到,只有鸟儿啁哳宛啭。虽是近景,因为极静,又显出了山的幽深。同时水清、无人,又与节令、气候相关。

  以下诗入题,写访僧。先写未见僧人所居时,说明自己腊日不和妻子儿女团聚,特地入山访僧,是为了陶冶性情,自我娱乐。僧人住在山中,山路盘曲纡回,正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纸窗”二句,写见到僧人所居后。僧人所居只是纸窗竹屋,僧人则拥褐而坐。轻轻点染,写出景物的幽旷与僧人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藻;诗人访僧的经过,与僧人的交谈,就隐藏在会心之处,不写而写了出来;同时,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天寒”句起写回程。天寒路远,所以天未晚就回家。不说是自己要回去,而说是由于僮仆相催,又点出自己与二僧谈得很投机,依依不舍。出山一看,只见云木回合,野鹘盘旋在佛塔之上。云木合,说雪意更浓,垂暮光线更昏暗,树木隐在迷雾之中;野鹘盘空,又在迷离之中点染一二清晰之景,使画面饶有深趣。这一景色,与起首四句相呼应而不重复。

  结末四句,写到家后的感受。“欢有余”应接前“实自娱”而来,说明不虚此行,游之乐及游之情都表达了出来,自己的人生观及僧人的清净无为也得到了再次肯定。而火急作诗,更加深了自己的欢快感。“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不仅写了自己的心情,也是苏轼文学创作观形象的表达。苏轼作诗强调敏捷的观察力及翔实的表达能力,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情感与景物,这首诗也正体现出他的创作特色,从各个角度描绘出景与情所具有的独特的诗情画意。

  此诗的用韵也显示了苏轼诗娴熟的技巧。诗除了少数几句隔句用韵外,通首一韵到底,音节畅美自然。清纪昀批说:“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拍,其源出于古乐府。”其中“孥”、“遽”等字都是险韵,尤为难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苏轼介绍和苏轼诗词大全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
复制作者 苏轼
猜您喜欢

下第南归

形式:

樱桃粒粒树红酣,尺五鲥鱼上竹篮。 湖影渐宽山渐了,马头风软入江南。

复制 林端 《下第南归》
类型:

冬夜检书寒气逼人作此自遣

形式:

文史三冬足,澄怀卓荦观。 千秋列眉睫,方寸起波澜。 人定地疑僻,夜深镫亦寒。 不妨北风劲,容膝易为安。

复制 林元英 《冬夜检书寒气逼人作此自遣》
类型:

送罗鲁峰

形式:

楚客停车把臂初,南村东去近何如。 骚人自制江皋调,才子今陈魏阙书。 昭谏能诗终晚达,茂先博物岂穷居。 炎天相望沧浪道,为羡清尊脍鲤鱼。

复制 茅荐馨 《送罗鲁峰》
类型:

郭快庵太史斋联有爱菊能将酒醉花之句足成近体

形式:

落叶侵阶日已斜,闲披古史就窗纱。 开轩竟以竹为友,爱菊能将酒醉花。 栗里惟栽陶令柳,青门孰种邵平瓜。 寒山几点牛羊下,老树亭亭尽暮鸦。

复制 范承烈 《郭快庵太史斋联有爱菊能将酒醉花之句足成近体》
类型:

九月菊下计友人去程

形式:

无限思君路,漫漫秋水长。 几时归旧隐,今日是重阳。 贫共渔家饮,寒分枫岸霜。 橹摇背指处,应念菊花黄。

复制 范承烈 《九月菊下计友人去程》
类型:
搜索
广告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