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评析

由词题可知,这首词记载的是作者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公元1236年)三 、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金济南府即宋齐州(今山东济南),据《金史·地理志》记录,济源县在金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那么,李辅之又是何许人?李辅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 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词的上阕尽写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 红妆 ”、“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不禁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作者反复提及景致之美 ,可见对上次游湖仍记忆犹新。在红绿掩映之间。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与友人李辅之。统看上阕,可见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 词的下阕,在表达效果上与上阕迥然不同。下阕与上阕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 。“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本词的写作时间大约在戊戌年,此时正值元遗山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 ,与济南相隔甚远,故曰:“千里”,“三年”写出与友人分离的确切时间。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作者也无一例外。“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而仅以此举还不够。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 ,楚江东”。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 全词笔调清新 ,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 ,因景抒怀 。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 。内容与形式统一 ,可谓“得其所哉”。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元好问介绍和元好问诗词大全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
复制作者 元好问
猜您喜欢

石岐道中

形式:

策马行秋坂,遥风起夕埃。 山花临洞笑,江水向厓哀。 饥獭冲波没,昏鸦背日来。 忽逢村社散,一叟赠馀杯。

复制 何巩道 《石岐道中》
类型:

答辅昙上人

形式:

空江望千里,潮落得双鳞。 知尔归匡岳,秋魂悔入闽。 赋皆哀寡妇,诗亦念劳人。 未敢寻深隐,高堂尚有亲。

复制 何巩道 《答辅昙上人》
类型:

忽忆李远及

形式:

对酒忆夫君,萧条谁与群。 未能趋密坐,聊复咏高文。 枯草将成□,寒墟不宿云。 桓伊倘吹笛,邀向水边闻。

复制 何巩道 《忽忆李远及》
类型:

腊月十四夜将归复宿江楼

形式:

未得理归棹,还栖江上楼。 钟疏遥隔水,寒浅尚疑秋。 月色从今满,江声自古流。 夜乌啼不住,知是宿城头。

复制 何巩道 《腊月十四夜将归复宿江楼》
类型:

寄题辅昙上人匡庐精舍

形式:

采药君先往,匡山住草堂。 问心□不负,隔岭似相忘。 罢磬江声上,灯吹岳雨凉。 人传李供奉,犹有读书床。

复制 何巩道 《寄题辅昙上人匡庐精舍》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