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七

来书云:“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非学、问、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则善恶之机、真妄之辨,不能自觉,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盖承沿旧说之弊,不可以不辨也。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于后世之说者,正在于是。
今吾子特举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明道云:“只穷理,便尽性至命。”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仁极仁则尽仁之性矣,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学至于穷理至矣,而尚未措之于行,天下宁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吾子所谓“气拘物蔽”者,拘此蔽此而已。今欲去此之蔽,不知致力于此,而欲以外求,是犹目之不明者,不务服药调理以治其目,而徒伥伥然求明于其外;明岂可以自外而得哉?任情恣意之害,亦以不能精察天理于此心之良知而已。此诚毫厘千里之谬者,不容于不辨。吾子毋谓其论之太刻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来信说:“人心的本体,原本是明白清澈的,然而由于气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故不昏暗很少的;如果不借助学、问、思、辨来明白万物之理,那么善恶的原因、真假的异同,就不能知晓,就会任情恣意,所产生的危害举不胜举。” 以上我觉得似是而非。大概是继承了朱熹学说的弊端,此处不可不辨明。学、问、思、辨、行都是学习的步骤,没有学而不行的。比如说学习孝顺,则必须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这才能说他没白学。难道只是夸夸其谈、空口说说,就说他孝道学得很好了?学射箭就必须张弓搭箭,拉满弓以命中目标;学写字,就必须备好笔墨纸砚。天底下的学问,没有不实践就可以说自己学会了的,学习开始就是行。笃,就是敦厚笃信的意思。说已经去行了,就是切实行连续的功夫。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惑,有疑就问,这也是行;问了之后可能还有疑惑,有疑就思,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也是行的表现;思考了可能还有疑问,有疑就辨,辨析也是学习,也是行。辨已明,思已慎,问已审,学已能,并还在连续用功,这才称之谓笃行并非学、问、思、辨之后,才去笃行。所以,就能做某事而言叫做学,就能解除疑惑而言叫做问,就理解所学融会贯通而言叫做思,就求得学问精确明白无误而言叫做辨,就具体履行实践而言叫做行。从以上分析可知,学的整个过程包含着五个方面,综合它们所干的事,唯有一件。这就是心理合一的道理所在,这也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所以,我的学说和朱熹先生的观点区别正在于此。 现在,你信中只举出学、问、思、辨来穷究天下之理,却不讲笃行,这是专门把学、问、思、辨作为知,认为穷理的过程不包括行罢了。天下哪有不笃行而学的?哪里有不践行就可以称做穷理的呢?程颢说:“只穷理,便尽性至命。”所以,必须在践行中达到仁的最高境界,才能称做穷尽仁的道理,在践行中达到义的最高境界后,才能说穷尽义的道理。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则穷尽了仁的本源,达到义的最高境界,则穷尽了义的本源。学做到了穷尽事理,但还没有去践行,天下岂有这样的学?所以,知而不行就不能学习,知而不行就不能穷尽事物的道理。知行必须合一并举的,而不能够把它们分成两件事。 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的心外;那种说要穷尽天下万物之理的说法,恰好是说明了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从外面的包罗万象之中来求取,以补自己良知,这仍是把心与理一分为二了。学、问、思、辨、笃行的功夫,虽然天资比较困顿的人得比别人多付出百倍的努力,充分发挥天性而知道天命,但说穿了终归不过是寻求本心的良知而已;良知之外,还有一丝其他东西吗?今日之学者动辄说要穷尽天下的事理,而不知道反过来向我们的本心寻求,那么凡是善恶的原因、真假的异同,舍弃我们心中的良知,又从哪儿能体察出来呢?你所说的“气拘物蔽”,正是受以上观点的拘束和蒙蔽。现在想要清除这一弊端,不明白致力于致知,却想从外在的格物去求取,如同眼睛看不清,不去服药调理来治疗眼疾,而只是徒劳地去眼睛外面探寻光明;光明怎么能从眼睛之外求得呢?至于不能自觉约束自己、任情恣意的害处,也是因为不能从我们内心的良知上精细洞察天理的原因。这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呀,不能不详细分辨。你不要怪我的论断太尖刻了。

注释

觚,竹简。 翰,笔。 程颐《二程遗书》:“穷理、尽性、至命,三事一时并了,原无次序,不可将穷理作知之事。若实穷得理,即性命亦可了。”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四月二十日领客寻龙井前盟以雨阴晴未定不果往买舟下西湖步至玉泉观鱼分韵得东字

形式:

前期戒宾从,再候苏长公。 晨炊马亦秣,宿载车既董。 飞廉何方来,横出云半空。 便将龙井泉,换却西湖风。 公非閟清境,乃似开其逢。 烟柳夹大堤,拳荷点清穹。 水涵乱云白,露湿残照红。 不是我辈人,此味谁与同。 神闲等喧寂,意适无西东。 观鱼滋有发,归骑春风中。

复制 魏了翁 《四月二十日领客寻龙井前盟以雨阴晴未定不果往买舟下西湖步至玉泉观鱼分韵得东字》
类型:

送秦秘监

形式:

杜侯归未几,又送秦侯归。 锦衣赫相望,里闬生光辉。 仅存二三士,去意不可羁。 王张屡乞身,余亦五请祠。 岂不明主恋,去就各有宜。 昔岁语杜侯,志得官无卑。 近忽省前误,热突无寒煤。 君门天九重,赤子命一丝。 诗书谩胀腹,字字不适时。 俯瞰大江流,仰看苍云移。 悠悠未有届,蹙蹙安所驰。 昊天岂民憎,翻覆不可期。 愿随力所逮,必以诚求之。 求之有弗得,况忍相瘠肥。 临分重回首,吾匪怀吾私。

复制 魏了翁 《送秦秘监》
类型:

兄子高

形式:

九十九峰矗天起,家在前峰夕阳里。蛮徭虎豹断行人,小市寒城净如水。 欢传有客闯然来,㩜衣视之吾兄子。云从诸侯贡,往备天子使。 来时吾父为我言,女之靖州问安否。靖州苦好修,女从得师友。 世方白首声利场,父诏子承乃如此。柳阴花影春风香,喜极无言澹相对。 家学既尔殊,天资亦云美。自庵寂寥无可赠,赠以庵中一个自。 吾闻古之人,仕学皆为己。上不可欺其君,下不忍虐其类。 此岂有为然,凡以自靖耳。我之行止命于天,上下四方难豫拟。 旦将自靖献于君,无限功夫归语尔。

复制 魏了翁 《兄子高》
类型:

至后再见大雪杨尚书

形式:

天公闵赤子,踊为营杯羹。 寸白未云厌,赐以一尺平。 微阳动黄宫,万宝随孳萌。 蝗妖坐远屏,疠鬼亦就烹。 东邻文昌伯,志气为我倾。 携朋乐时丰,举酒浇空明。 欣欣各有适,耿耿未忘情。 不知宇宙内,肯尔同阴晴。 前时闻帝辇,随雪登山亭。 亭高一流盻,淮楚接神京。 新氓正露立,旧戍方长征。

复制 魏了翁 《至后再见大雪杨尚书》
类型:

先立春一日电雷雪交作程叔运赋诗次韵

形式:

自从日驭行牵牛,四十五日为春朝。 谁驱阿香送劈历,更遣玉女来姑瑶。 从来雷雪不两立,有如皋禹于欢苗。 闯然方驾朝正月,是反常性皆为妖。 阳孳于子达于寅,蛰虫欲动寒鱼跳。 苍龙久移旧岁次,朱鸟亦向新年杓。 如何阳伏不能出,阴气所沴如沃焦。 相摩为电搏为震,始初隐隐如迢遥。 剨然一声到匕箸,惊魂忽忽不可招。 须臾为雹又为雪,寒威挟胜尤宣骄。 春秋已事且云远,绍兴狄难几难调。 乃今此异已累岁,卧制四海由衾裯。 徒令志士歌且谣,无人采寄观风轺。

复制 魏了翁 《先立春一日电雷雪交作程叔运赋诗次韵》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