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十一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格物”之义,前已详悉, “牵合”之疑,想已不俟复解矣。至于“多闻多见”,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而不能求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
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窥圣门致知用力之地矣。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使诚在于“多学而识”,则夫子胡乃谬为是说?以欺子贡者邪?“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以畜其德为心,则凡多识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
“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之心理耳。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非若后世广记博诵古人之言词,以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达之具于外者也。“博学审问”,前言已尽。“温故知新”,朱子亦以“温故”属之“尊德性”矣。德性岂可以外求哉?惟夫“知新”必由于“温故”,而“温故”乃所以“知新”,则亦可以验知行之非两节矣。
“博学而详说之”者,“将以反说约也”。若无“反约”之云,则“博学、详说”者,果何事邪?舜之“好问好察”,惟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道心者,良知之谓也。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来信说:“您认为《大学》中的‘格物’是专注于探求本心,尚且勉强说得过去。至于《六经》《四书》中记载的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等,这些都很明显是在处事和辩论的过程中求得的,功夫的节目、顺序是不可紊乱的。” “格物”的含义,前面已经详细解析过了,“勉强说得过去”的疑虑,想必已经不需要重复解释了。至于“多闻多见”,是孔子针对子张才说的,子张好高骛远,以多闻多见作为学问,而不能自内心格求,存疑懈怠,这样他的言行不免会后悔,而他所谓的见闻恰恰助长了他好高骛远的缺点。这是孔子纠正子张专以多闻多见为学问的治学毛病的说法,而不是在教子张把多闻多见当做学问。孔子曾经说过:“大概有一种人,什么都不知道却喜欢凭空瞎说一通,我不是这种人。”这和孟子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同意。这话正说明格明自己内心的良知不是由于多闻多见。至于孔子所说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门探求见闻的细枝末节,而这也是第二义了,所以孔子才又加上一句“知之次也”。 以多见多闻的知为第二位的,那么首要的学问又是什么呢?从这里可以完全窥见圣学致知用功的地方。孔子对子贡说:“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假使良知果真在于多闻多见,那么孔子不就是在欺骗子贡吗?一以贯之,不是致良知又是什么?《易经》中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如果以积蓄德行为目的,那么更多地了解往圣言行,难道不是在做积蓄德行的事吗?这正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好古敏求”就是喜好古人的学问而勤奋追求自心天理。心即是理,学即学自心;求即求自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不是像后人以广记博诵古人的言辞博好古之名,而实际目的却是汲汲于求功名显达于人前。“博学审问”,前面已经谈过。“温故知新”,朱熹也认为是属于尊德行。德行难道能从心外求得吗?知新必须通过温故,温故才能知新,那么也是证明知行不可以被分作两截的力证。 至于“博学而详说之”,目的在于返归简约。如果没有返归简约的说法,那么“博学详说”到底是为了什么?舜好问好察,就是用中正平和使其心至精至纯达到天理的境界。道心就是良知。君子的学问,什么时候离开过践行、抛弃过辩论呢?但是从事践行和辩论,都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功夫,这正是致其本心的良知,而并非像后世学者只把空谈作为知,把知和行分成了两件事,从而产生了节目有先有后的说法。

注释

《论语·为政》第十八章:“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周易·象传上·大畜》:“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贤往行,以畜其德。” 《论语·述而》第十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论语·为政》第十一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子·离娄下》第十五章:“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中庸》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论语·述而》第二十七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卫灵公》第三章:“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己卯夏忧雨偶作

形式:

昨者忧不足,今者厌有馀。 垂垂匝晓夕,滟滟平浍渠。 苗事方用壮,过潦非所虞。 但虑盈与亏,理或相乘除。 它日傥望霓,神贶俱堕虚。 造物愿有终,屯膏时其输。 自此大有年,大书不一书。 饱饭乐田社,一官徒区区。

复制 杜范 《己卯夏忧雨偶作》
类型:

方山和篇再和韵

形式:

殷勤里社间,谈笑文字会。 平生一尊酒,无虑千百醉。 问梅穷涧冈,乐事此其最。 风霜尽木末,冰雪封户外。 谁其念岑寂,自得以颠沛。 岁寒二三友,已不数苍桧。 卓彼方山翁,自许行偕辈。 古心味玄酒,于世百不嗜。 少小诵佳篇,搜句亦奇伟。 年来久不作,吾党几丧气。 珠璧忽堕前,畴昔曾梦寐。 三咏结束语,坐令百感至。 来者恐未然,往者非所计。 汗青几名节,徒起千载喟。

复制 杜范 《方山和篇再和韵》
类型:

良月游水乐

形式:

久矣闻水乐,邂逅作此游。 林立攒万石,曲径穿深幽。 谽谺开古洞,下有清浅流。 惜哉非古乐,喷薄皆人谋。 流觞饮山绿,风鬓吹飕飕。 欲归兴未尽,携手湖上楼。 斜阳献万状,浩以百目收。 白鸟去复还,翩翩良自由。 我本山林人,对此多惭羞。 岁月不我与,宴闲其可偷。 便合作归计,老矣安所投。 世事皆漫尔,政恐空白头。

复制 杜范 《良月游水乐》
类型:

国正丈

形式:

钟鼎非徇利,山林非徇名。 古来豪杰士,不待文王兴。 得时舒气焰,宇宙生光精。 失时卷机轴,圭荜韬纬经。 神龙冬亦蛰,蟋蟀秋乃鸣。 饮醇未同醉,啜醨还独醒。 泛观疑自戾,反视不失平。 人言惠与夷,宁知和非清。 膏沃照几室,火传非两灯。 但使本根在,毋夸知力能。 协一虽奥理,不齐本物情。 聊借庄生语,一吐胸中英。 看君鼓天翼,事业扬帝庭。

复制 杜范 《国正丈》
类型:

小龙湫

形式:

水脉凭高天外来,半空散得万飞埃。 老龙卧处知何在,唤作灵湫亦漫猜。

复制 杜范 《小龙湫》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