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七

来书云:“《大学》以‘心有好乐、忿鉣、忧患、恐惧’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谓‘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者,《传习录》中以病疟譬之,极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则是圣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何谓耶?且事感而情应,则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时,谓之有则未形也,谓之无则病根在有无之间,何以致吾知乎?学务无情,累虽轻,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皦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病疟之喻,既已见其精切,则此节所问可以释然。病疟之人,疟虽未发,而病根自在,则亦安可以其疟之未发而遂忘其服药调理之功乎?若必待疟发而服药调理,则既晚矣。致知之功,无间于有事无事,而岂论于病之已发、未发邪?大抵原静所疑,前后虽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祟。此根一去,则前后所疑,自将冰消雾释,有不待于问辨者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信中说:“《大学》认为心有好乐、愤怒、忧患、恐惧等情感,心就不能平静,而程子说‘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传习录》中用病疟来比喻,极其精辟。若按子说的,就是圣人的情不生于心而生于万物,这是为什么?况且事有所感而情有所应,那么其中的是是非非就可以格去。但是,在事情未来之时,说有情,它并没有显现,说无情,但情又像病根一样潜在,若无若有,这怎么能致知呢?学要致力求得无情,这样牵累虽然少了,却又出儒入佛,人若无情,行吗?” 圣人的致知功夫,至诚不息。其良知的本体,皎洁如明镜,没有一丝一毫的纤尘沾染,不管是美还是丑,只要来照必见原形,过后,镜子上并未留下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情顺万事而无情”。“无所住处而生其心”,佛家曾经这样说,并非不对。明镜照物,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只要照就显真形,这就是“生其心”的地方,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照完不留下一丝痕迹,这就是“无所住”。有关病疟的比喻,既然你认为精辟,那么此节所问就迎刃而解了。得了病疟的人,即使没有发病,然而只要病根存在,怎么能因为没有发病,就忘记服药调理的功夫呢?如果一定要等到病疟复发后再服药调理,那么已经晚了。致知的功夫不在于有事还是没事,哪里管病是否发作呢?大抵原静你的疑惑,前后虽然不统一,但都是因为自私自利、刻意追求这一弊端。如果除掉这一弊端,那么你前后的疑惑必将烟消云散,用不着再去问辨了。

注释

纤翳,细微障蔽。翳,遮蔽,障蔽。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送梁与可赴中山仓门

形式:

达人无畛畦,从仕聊尔耳。 言辞将军幕,去作仓庾氏。 君怀著云梦,尚有恢恢地。 眷此亦鸿毛,何足为轩轾。 相君泽未远,风流王谢比。 满床簪笏闲,乃见山林士。 嗟余南亩人,投老坐关市。 萧然见眉宇,真足忘浆馈。 平生南阳馆,市骏得千里。 帐中三千客,不数曳珠履。 要知磊落人,臭味同兰茝。 翻然若鸿鹄,飞去今无几。 我行抽手板,亦复还耒耜。 安能久俯首,自困刀笔吏。

复制 苏过 《送梁与可赴中山仓门》
类型:

和毋仲山雨后 其一

形式:

柴门似郊居,烟草碧萋茜。 君能慰幽独,数面情已眷。 山雨洗茅屋,耳目清如浣。 凭君发妙语,笔有书万卷。

复制 苏过 《和毋仲山雨后 其一》
类型:

次韵孙海见赠 其一

形式:

碌碌抱关好,孰为贤与愚。 休歌紫芝曲,且和南郭竽。 达人齐万物,轩冕等块苏。

复制 苏过 《次韵孙海见赠 其一》
类型:

岁暮见怀 其一

形式:

所愿非富贵,甘苦同友于。 长衾与大枕,共寝从悬弧。 尔来万里别,南北如囚拘。 一夫苟不获,仁圣惟予辜。 而我三兄弟,飘泊海与湖。

复制 苏过 《岁暮见怀 其一》
类型:

李方叔挽词二首 其二

形式:

豪气峥嵘老不除,求田未分赋归欤。 功名日暮空弹铗,须发霜雕为著书。 想像柴门延履舄,凄凉滍水但丘墟。 从今忍过西州路,暮树悲风拥素车。

复制 苏过 《李方叔挽词二首 其二》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