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一

来书云:“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夫清心寡欲,作圣之功毕矣。然欲寡则心自清,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盖欲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耳。今欲为此之功,而随人欲生而克之,则病根常在,未免灭于东而生于西。若欲刊剥洗荡于众欲未萌之先,则又无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犹引犬上堂而逐之也,愈不可矣。”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无别功矣。夫谓“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累,而非克制洗荡之为患也。今曰“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根。有此病根潜伏于中,宜其有“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信中说:“养生最关键的就是清心寡欲。倘能做到清心寡欲,那么做圣人的功夫就算完成了。然而私欲少而心自清,清心不是说要抛弃人事跑去独居求静。只是要使自心纯为天理而无一丝一毫的私欲罢了。现在要想清心寡欲,就必须在产生处克制私欲,但如果病根不除,未免灭于东而生于西。可若想把私欲荡涤消灭在未萌发之前,那么又不知道从何处用功,徒劳地只能使自己的心不清净了。况且私欲未萌就去寻找出来并清除,这好比引犬入室而又驱赶它,如此更讲不通了。” 一定要使心体纯粹为天理,而无一丝一毫的私欲,这是成为圣人的功夫。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私欲产生之前多加防范,并在私欲萌芽时克制它。在私欲产生前防范并克制它于萌芽状态,这正是《中庸》的“戒慎恐惧”、《大学》的“格物致知”的修身功夫,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什么功夫。 你说的“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都是被自私自利、将迎意必牵累的结果,而不是克制荡涤私欲本身的问题。现在你说“养生的关键是清心寡欲”,这“养生”二字就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的病根。有这样的病根潜伏于心中,就容易产生“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的弊端。

注释

《庄子·知北游》:“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仲尼曰:‘……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五章 · 转重令轻

: 释迦牟尼
形式: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复制 释迦牟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五章 · 转重令轻》
类型: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八章 · 尘唾自污

: 释迦牟尼
形式:

佛言: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复制 释迦牟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八章 · 尘唾自污》
类型: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四章 · 善恶并明

: 释迦牟尼
形式: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复制 释迦牟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四章 · 善恶并明》
类型: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三章 · 割爱去贪

: 释迦牟尼
形式: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复制 释迦牟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三章 · 割爱去贪》
类型: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二章 · 断欲绝求

: 释迦牟尼
形式: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复制 释迦牟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二章 · 断欲绝求》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