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评析

《别岁》从“别”字着眼,十六句,四句一节。第一节用故人之别引出别岁来。故人离别,即使远去千里,还有再见的机会,但临别时总还有迟迟不忍别的情意。而“岁”却一去不可复追,临别更应郑重对待,这就说明“别岁”的风俗非常必要。既已点明“别岁”,本来可似接着写风俗,但那样就太平直了,作者却针对“岁行那可追”一句逼出下面四句,章法上作一顿挫,把惜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这第二节多化用古诗乐府的成句,如《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叹息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所以要爱惜时光,自强不息。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多类似的感慨。如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居易诗:“去复去兮如长河,东流赴海无回波。”苏轼也是受到这些诗句的影响,而他却用极平易的语言,表达得恰如其分。这第二节既是承上节末句,把与岁月之别写得如此感慨深沉,又为下节正面写“别岁”时的欢饮蓄势。 第三节正面写别岁欢饮的场面。东邻、西舍、酒熟、豕(猪)肥是互文见义,遥应首篇“农功各已收”句。而写欢饮一点即收,和前首“为欢恐无及”呼应。第三句写热闹欢饮,末句却一落千丈,回到上两节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如果是一般文人,这一节多半要着力铺写,而作者却只用两组对句带过。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这就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这是苏轼诗后来的一大特色。纪昀评苏轼诗时称赞“此首气息特古”,又评这最后一节说:“逼入一步,更沉着。”赵克宜《苏诗评注汇钞》卷一说:“沉痛语以警快之笔出之,遂成绝调。”这些评论都较中肯。这首诗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辞也有他本身的风格,不像在七言古诗里那样笔锋犀利,才气逼人,常常一泻无余,说得太透太尽,而是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苏轼介绍和苏轼诗词大全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
复制作者 苏轼
猜您喜欢

新拜国子博士将复北游

形式:

扫谢尘氛数百端,此身萧散似无官。 轻名有五何曾傅,心本无多不放难。 白发少侵犹耐老,缊袍虽敝尚遮寒。 倦游点检行边债,东岳西山两未看。

复制 林光 《新拜国子博士将复北游》
类型:

承提学宪副邵国贤冬夜见访

形式:

宪节传呼破暮烟,山城寂寞几灯燃。 袍充茜褐顾何少,心洗严滩诗更便。 啜茗欲留三鼓后,论交翻忆十年前。 西江行握斯文柄,会有贤声到耳边。

复制 林光 《承提学宪副邵国贤冬夜见访》
类型:

近山亭

形式:

亭傍青山山傍人,乌台风致敢谁亲。 虚檐石怪看将舞,叠砌梅欹恰放春。 挥翰动惊云务拥,入怀常觉画图亲。 虺蛇诛灭惟修竹,洗尽繁枝着数根。

复制 林光 《近山亭》
类型:

代赠仰之子

形式:

笑将图画写睽离,画不能言更着诗。 山色高低催去棹,莺花撩乱倒深卮。 云霄有路看飞翮,经典何缘托旧知。 荡荡薰风吹鍻袂,别时先已计来时。

复制 林光 《代赠仰之子》
类型:

六月苦雨

形式:

电掣风驰变霎然,满街流潦涨如川。 人因屋漏多嗟雨,我愿年登欲补天。 违湿五迁窗榻外,燎衣三易壁灯前。 丈夫耻作安□□,□□□□□万年。

复制 林光 《六月苦雨》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