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类型: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王龙标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在结构上,第三句对接第一句,皆是写景,构织一个凄清又迷茫的氛围,来暗示自己的心绪;第四句对接第二句,皆是写人——弹筝者和听筝者。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龙标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东篱《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昌龄介绍和王昌龄诗词大全

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复制作者 王昌龄
猜您喜欢

曹知白溪山平远

形式:

白水苍山峙且流,人惟蕴藉笔清遒。 画宗谁辨师冯觐,诗意偏欣写陆游。

复制 弘历 《曹知白溪山平远》
类型:

见新耕者 其三

形式:

趁润郊原力作齐,上农夫实可怜兮。 英英云已西峰羃,为吁时膏足一犁。

复制 弘历 《见新耕者 其三》
类型:

昆明湖泛舟 其二

形式:

初生春水绿如油,堤柳含风意已柔。 耕织图边过画舫,一年民务廑从头。

复制 弘历 《昆明湖泛舟 其二》
类型:

郭畀云海图

形式:

京口茅堂住几年,烟云供养领江天。 淋漓戏写絪缊状,不许黄山景占全。

复制 弘历 《郭畀云海图》
类型:

题丰乐轩

形式:

文轩额取郭橐传,学圃因之亦课田。 欲阜吾民无别术,虔恭一意为祈年。

复制 弘历 《题丰乐轩》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