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净土百韵诗

欲生安养国,承事鼓音王。
合掌须西向,低头礼彼方。
观门诚易入,仪轨信难量。
佛愿尤深广,人心要久长。
婴儿思乳母,远客望家乡。
郑重迎新月,殷勤送夕阳。
分明蒙接引,造次莫遗忘。
饮啄斋称首,熏修策最良。
五辛全斩断,十恶永堤防。
勿用求名利,毋劳论否臧。
布裘遮幻质,藜糁塞空肠。
摆拨多生债,枝梧九漏囊。
精神才懒慢,喜怒便抢攘。
水滴俄盈器,江流始滥觞。
积来功行满,趁取色身强。
室置千华座,垆焚百种香。
新衣经献著,美馔待呈尝。
莫点残油炬,宜煎俗像汤。
形骸同土木,戒检若冰霜。
想念离诸妄,跏趺在一床。
刹那登净域,方寸发幽光。
骨肉都融化,乾坤极杳茫。
太虚函表里,佛刹据中央。
莲吐葳蕤萼,波翻潋滟塘。
鲜飙须动荡,彩仗恣摇扬。
楼随四宝合,台备七珍妆。
镜面铺阶砌,荷心结洞房。
珊瑚裁作槛,玛瑙制为梁。
田地琉璃展,园林锦绣张。
内皆陈绮席,外尽绕银墙。
覆有玲珑网,平无突兀冈。
琼林连处处,琪树列行行。
果大甜如蜜,音清妙似簧。
乔柯元自对,茂叶正相当。
一一吟鹦鹉,双双集凤凰。
瑶池无昼夜,珠水自宫商。
渠莹金沙底,风轻宝岸旁。
高低敷菡萏,深浅戏鸳鸯。
异彩吞群鸟,奇葩掩众芳。
千枝分赤白,万朵间青黄。
暂挹身根爽,微通鼻观凉。
频伽前鼓舞,共命后飞翔。
竟日莺调舌,冲霄鹤引吭。
悟空宁有我,知苦悉无常。
大士谈玄理,声闻会宝坊。
经宣十二部,偈演百千章。
直指菩提径,俱浮般若航。
挽回寻剑客,唤醒失头狂。
九品标粗妙,三乘互抑扬。
炼深终绝矿,簸净岂存糠。
示现真弥勒,咨参妙吉祥。
圣贤云叆叇,天乐日铿锵。
俊伟纯童子,伊优绝女郎。
语言工问答,进退巧趋跄。
火齐恒流焰,摩尼益耀芒。
不须悬日月,何处限封疆。
食是天肴膳,餐非世稻粱。
挂肩如意服,擎钵自然浆。
脱体殊清净,含晖更焜煌。
袈裟笼瑞霭,璎珞衬仙裳。
偏往微尘国,周游正觉场。
慈颜容礼觐,供具任持将。
侧听能仁教,还令所得亡。
及归弹指顷,翻笑取涂忙。
每受经行乐,谁云坐卧妨。
普天除斗诤,匝地息灾殃。
南北威灵被,东西德化彰。
几番经劫烧,四海变耕桑。
此界无亏损,斯人但寿昌。
户丁休点注,年甲罢推详。
满耳唯闻法,充饥不假粮。
永怀恩入髓,且免毒侵疮。
试说娑婆苦,争禁涕泪滂。
内宗谁复解,邪见转堪伤。
忍被贪嗔縳,甘投利欲坑。
君臣森虎豹,父子剧豺狼。
尽爱钱堆屋,仍思米溢仓。
山中搜雉兔,野外牧牛羊。
夺命他生报,衔冤累世偿。
太平逢盗贼,离乱遇刀枪。
好饮耽杯酒,迷情恋市娼。
心猿抛罥索,意马放垂缰。
逸志摧中路,英魂赴北邙。
干戈消礼乐,揖让去陶唐。
战伐愁边鄙,焚烟彻上苍。
连村遭杀戮,暴骨满城隍。
鬼哭天阴雨,人悲国夭殇。
岁凶多饿死,棺贵少埋藏。
瓦砾堆禅刹,荆榛出教庠。
征徭兼赋税,禾黍减丰穰。
念佛缘犹阻,寻经事亦荒。
素襟龙奋迅,高步鹄腾骧。
载顾同群雁,毋为独跳獐。
圣胎吾已就,法侣尔相望。
宝地同潇洒,金台共颉颃。
翘勤山岌鹥,积德海汪洋。
旷劫功弥著,纤毫过即禳。
三心期远到,十念整遥装。
必欲超魔界,从今奉觉皇。

诗人:梵琦

元明间僧人。浙江象山人,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
复制作者 梵琦
猜您喜欢

菱溪石记

形式: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徒,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为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复制 欧阳修 《菱溪石记》

朋党论

形式: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形者忠义,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咸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后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乎!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复制 欧阳修 《朋党论》
类型:

与高司谏书

形式: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复制 欧阳修 《与高司谏书》
类型:
叙事 

梅圣俞诗集序

形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馀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复制 欧阳修 《梅圣俞诗集序》
类型:

新五代史 · 宦者传论

形式: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复制 欧阳修 《新五代史 · 宦者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