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关大举隐士的拼音版

  • guān
    yǐn
    shì
  • sūn
    fén
  •  
     
     
     
    qiū
    yáng
    huà
    wéi
    lín
    liú
    lǎo
    zhǎng
    píng
  •  
     
     
     
    yīn
    mái
    huì
    wàn
    xiàng
    suì
    shí
    yùn
  •  
     
     
     
    zhě
    jiǒng
    yíng
    wèi
    xíng
    zhě
    kùn
    chí
    zhú
  •  
     
     
     
    chén
    xīng
    kǎi
    tàn
    huái
    怀
    shāng
  •  
     
     
     
    biāo
    fēng
    zhèn
    cóng
    báo
    méi
    chē
    zhóu
  •  
     
     
     
    tíng
    shù
    quán
    yuán
    cǎo
    biàn
    绿
  •  
     
     
     
    jìng
    niàn
    qióng
    shì
    yǎo
    rán
    cāng
    shān
  •  
     
     
     
    duǎn
    cái
    yǎn
    jìng
    qiǔ
    bèi
    cháng
  •  
     
     
     
    cóng
    shì
    shī
    huì
    yǎng
    gāo
    dòng
    wéi
  •  
     
     
     
    kōng
    suí
    hóu
    zhū
    shuí
    míng
    biàn
    shì
  •  
     
     
     
    pín
    jiàn
    shǎo
    zhī
    yǐn
    lún
    kuì
    qīn
  •  
     
     
     
    jié
    shì
    xián
    jūn
    shàn
孙蕡介绍和孙蕡诗词大全

孙蕡

明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
复制作者 孙蕡
猜您喜欢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六

形式: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辨,彼自能觉得。又尝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工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之学云:‘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气象何等从容!尝见先生与人书中亦引此言,愿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节议论得极是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六》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二

形式:

来信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二》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四

形式: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四》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四

形式:

来书云:“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四》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一

形式:

吴、曾两生至,备道道通恳切为道之意,殊慰相念。若道通,真可谓笃信好学者矣。忧病中会,不能与两生细论,然两生亦自有志向,肯用功者,每见辄觉有进,在区区诚不能无负于两生之远来,在两生则亦庶几无负其远来之意矣。临别以此册致道通意,请书数语。荒愦无可言者,辄以道通来书中所问数节,略下转语奉酬,草草殊不详细,两生当亦自能口悉也。 来信云:“日用工夫只是‘立志’,近来于先生诲言时时体验,愈益明白。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讲,便觉微弱,遇事便会困,亦时会忘。乃今无朋友相讲之日,还只静坐,或看书,或游衍经行,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养此志,颇觉意思和适。然终不如朋友讲聚,精神流动,生意更多也。离群索居之人,当更有何法以处之?” 此段足验道通日用功夫所得,工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痒,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