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二

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时之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
曰:“何者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曰:“无所偏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陆澄问:“喜怒哀乐等感情的中和,就总体来说,普通人不能都具有。比如遇到一件应当喜或怒的小事,如果平素没有喜怒之心,等到事情发生时,也能发而中节,这也可以称为中和吗?” 先生说:“在这一时刻这一件事上,虽然可说是中和,然而还不能说大本、达道。人本性善良,中、和是人生来就有的,怎么可以说没有呢?但是平常人的心体已经有所昏蔽,那么本体虽时时表现,但终究是时断时续,并非是心的全体作用。无时无处不‘中正’的,才称之为‘大本’;时刻‘平和’的,才能称作‘达道’。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陆澄说:“我对于‘中’字的意义还是没有弄明白。” 先生说:“这必须从自己的心体上认识,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中’就是天理。” 陆澄问:“何谓天理?” 先生说:“只要能剔除私欲,就能认识天理。” 陆澄问:“那天理为何称中呢?” 先生说:“因为天理不偏不倚。” 陆澄说:“不偏不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先生说:“就像明镜一样,通体晶莹透彻,一尘不染。” 陆澄说:“偏倚就是有所玷污,比如表现在好色、贪利、慕名等方面方可看得出来偏倚;如果感情没有表现出来,也没有表现在美色、名、利上,又怎么知道有所偏倚呢?” 先生说:“虽未显现,但平时好色、贪利、慕名的心不会没有。既然不会没有,那就是有。既然有这些念头,就不能说没有偏倚。譬如患有疟疾的人,即使有时候不会发作,但是病根不曾被清除,那么就不能说他是没病的人。必须把平时好色、贪利、慕名的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干净,没有丝毫留存,此时心才是坦坦荡荡的,纯是天理,才称得上‘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才是天下的大本。”

注释

《中庸》第一章:“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一应,一切之意。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诗人: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书高淮水墨扇

形式:

偶坐孤亭趋不稀,片云空翠湿罗衣。 相逢莫话前朝事,剩水残山只雁飞。

复制 王恭 《书高淮水墨扇》

题林峤扇

形式:

出谷闲行野杖随,水南村北夕阳时。 山禽也解轻儒服,谁更中林独下帷。

复制 王恭 《题林峤扇》

访羽人不值

形式:

仙坛花落正纷纷,洞入丹丘半白云。 童子开门不相识,言师西去访茅君。

复制 王恭 《访羽人不值》

咏胡椒

形式:

结实重番小更繁,中原无地可移根。 自从鼎鼐调和去,姜桂纷纷不共论。

复制 王恭 《咏胡椒》
类型:

竹梅双雀

形式:

倦飞双雀也知寒,梅竹霜空羽异残。 回首梁园千树晚,栖迟聊寄一枝安。

复制 王恭 《竹梅双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