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不读《史记》

清代 :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宋荔裳(方伯)在学堂里读书的时候,(某一天)有一个表情严肃的人走了进来,(一看)原来是一位老甲榜。老甲榜问他:“(你这个)小孩子在读什么书啊?”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在读《史记》。老甲榜(又)问他:“什么人所写的呢?”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是太史公写的。”老甲榜(奇怪地)问道:“太史公是哪一科(中的)进士?”宋荔裳说:“太史公是汉朝时候的太史,不是现在的进士啊。”老甲榜于是(装腔作势地)取过《史记》来看,看了没几行,就丢下书,说:“也不见得好,你读它又有什么好处呢?”(说完)就仰着头走出去了。

注释

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代初散文学家。 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的称呼。 塾:学堂。 岸然:严肃的样子。 甲榜: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清朝科举,乡试即举人试,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会试即进士会试,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分别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 对:回答。 太史公:《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赠送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遂:于是。 去:离开 佳:好的、美的。 益:好处。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明清两朝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文章题目都从四书中来,并且要求文义必须以朱熹的集注作为准绳。一些读书人终其一生只在钦定的几部书里讨生活,以割裂经义为能事,不知《史记》为何书,不知太史公为何人,就毫不奇怪了。然而,这样愚妄无知的人偏能金榜题名,这真是对科举制度的莫大讽刺。表现的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

...
复制作者 王士祯
猜您喜欢

寒山拾得赞 其二

形式:

帚柄不忘,寸心未息。 冷眼看人,多少荆棘。 咄哉遗弃小儿,丰干草里拾得。

复制 释智愚 《寒山拾得赞 其二》

无则都寺玉几写予梦影自散席后言音不相接者十二年今上径山请赞笔老墨涩勉而书之

形式:

敬而远,亲而疏。 明鉴灵腑,善定锁铢。 凌霄高而众峰拱,海峤耸而蟾影孤。 子归就父,吾不识渠。

复制 释智愚 《无则都寺玉几写予梦影自散席后言音不相接者十二年今上径山请赞笔老墨涩勉而书之》

珙侍者之沔

形式:

汉江漠漠向东流,摝蚬捞虾休未休。 蒲叶半凋秋著岸,子归无口笑岩头。

复制 释智愚 《珙侍者之沔》

赠许居士

形式:

山仪不裹庞公帽,亸袖深藏傅老槌。 敲磕诸方应未已,眼头乖角少人知。

复制 释智愚 《赠许居士》

壬戌登雪窦 锦镜

形式:

池面溶溶水照空,春风花影落青铜。 倚栏拟作机头看,已堕阿师圈中。

复制 释智愚 《壬戌登雪窦 锦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