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欲

训蒙绝句绝四

在人四者要皆无,绝尽圣心天与俱。 敢尔单提希圣术,力除私欲是功夫。
收藏 朱熹《训蒙绝句绝四》
复制 朱熹《训蒙绝句绝四》
类型:

正心吟

明诚道不离,知格无邪伪。 中正著吾心,毋为私欲蔽。
收藏 金朋说《正心吟》
复制 金朋说《正心吟》
类型:

送姚姬传奉太夫人归桐城

身事艰如此,飘然返故乡。 关山依老母,幻梦托空王。 野阔风驱雾,秋深月带霜。 南陔私欲赠,无语忽沾裳。
收藏 吴定《送姚姬传奉太夫人归桐城》
复制 吴定《送姚姬传奉太夫人归桐城》
类型: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三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功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三》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三》
类型: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一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是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一》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一》
类型: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四

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 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四》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四》
类型: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

来书云:“聪明睿知,果质乎?仁义礼智,果性乎?喜怒哀乐,果情乎?私欲客气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韩、范诸公,德业表著,皆良知中所发也,而不得谓之闻道者,果何在乎?苟曰此特生质之美耳,则生知安行者不愈于学知、困勉者乎?愚者窍云,谓诸公见道偏则可,谓全无闻则恐后儒崇尚记诵训诂之过也。然乎?否乎?” 性一而已。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也。张、黄、诸葛及韩、范诸公,皆天质之美,自多暗合道妙,虽未可尽谓之知学,尽谓之闻道,然亦自其有学,违道不远者也。使其闻学知道,即伊、傅、周、召矣。若文中子则又不可谓之不知学者,其书虽多出于其徒,亦多有未是处,然其大略则亦居然可见。但今相去辽远,无有的然凭证,不可悬断其所至矣。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如数公者,天质既自清明,自少物欲为之牵蔽,则其良知之发用流行处,自然是多,自然违道不远。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谓之知学,只是知得专在学循良知。数公虽未知专在良知上用功,而或泛滥于多歧,疑迷于影响,是以或离或合而未纯。若知得时,便是圣人矣。后儒尝以数子者,尚皆是气质用事,未免于行不著,习不察,此亦未为过论。但后儒之所谓著、察者,亦是狃于闻见之狭,蔽于沿习之非,而依拟仿象于影响形迹之间,尚非圣门之所谓著、察者也。则亦安得以己之昏昏,而求人之昭昭也乎?所谓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虽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谓之生知、安行矣。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
类型:

励志诗·勤学

饱食终日,宴安自居。 迭迁寒暑,迅若隙驹。 胡不志学,以立身躯。 气志奋发,私欲涤除。 精研五典,爱惜三余。 优游涵泳,渐积工夫。 寸阴是竞,勿惮勤劬。 日就月将,斯圣之徒。
收藏 清宣宗旻宁《励志诗·勤学》
复制 清宣宗旻宁《励志诗·勤学》
类型: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八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八》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八》
类型: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一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一》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一》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