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三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功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信中说:“佛家又有‘常提念头’的说法,是不是就是孟子所说的‘必有事’,先生所说的‘致良知’呢?是否印证了‘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呢?有这个念头常在,事至物来,一定会有恰当的方法解决。只是怕这个念头不常在,提起来的时候少,而放下的时候多,那样的话功夫就中断了。况且念头的丧失,多是因为私欲外气的萌动所造成的,要猛然惊醒后才重新提起来,在它的放而未提之间,内心的昏乱大多是不能自己察觉的。现在想要这个念头日日精进,常提不放,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只这一个常提不放就是全部功夫吗?致良知的念头如果能常提不放,是不是更要加以内省克除的功夫呢?虽然做到了常提不放,而不增加戒惧克制的功夫,恐怕私欲不会去除;如果增加戒惧克制的功夫,又成了‘思善’的事情了,这和本来面目又不相符。到底怎样做才好呢?” 戒惧克治其实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也是“必有事焉”,怎么会是两回事呢?你这段问话,我前边一段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只是你自己后来又产生了困惑,说得支离破碎,至于与本来面目不相符的疑惑,这都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所造成的弊端,清除这个弊端就没有这类疑惑了。

注释

客气,指因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各种欲望。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诗人: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奉和赵王途中五韵诗

形式:

飘飘映车幕,出没望连旗。 度云还翊阵,回风即送师。 峡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 村桃拂红粉,岸柳被青丝。 锦城遥可望,回鞍念此时。

复制 庾信 《奉和赵王途中五韵诗》

卧疾穷愁诗

形式:

危虑风霜积,穷愁岁月侵。 留蛇常疾首,映弩屡惊心。 稚川求药录,君平问卜林。 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 讵知长抱膝,独为梁父吟。

复制 庾信 《卧疾穷愁诗》
类型:

寒园即目诗

形式:

寒园星散居,摇落小村墟。 游仙半壁画,隐士一床书。 子月泉心动,阳爻地气舒。 雪花深数尺,冰床厚尺馀。 苍鹰斜望雉,白鹭下看鱼。 更想东都外,群公别二疏。

复制 庾信 《寒园即目诗》

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诗

形式:

冥漠尔游岱,凄凉余向秦。 虽言异生死,同是不归人。 昔余仕冠盖,值子避风尘。 望气求真隐,伺关待逸民。 忽闻泉石友,芝桂不防身。 怅然张仲蔚,悲哉郑子真。 三山犹有鹤,五柳更应春。 遂令从渭水,投吊往江滨。

复制 庾信 《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诗》
类型:

望野诗

形式:

试策千金马,来登五丈原。 有城仍旧县,无树即新村。 水向兰池泊,日斜细柳园。 涸渚通沙路,寒渠塞水门。 但得风云赏,何须人事论。

复制 庾信 《望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