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一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是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以方问:“先生关于格致的学说,明确指出应随时格物来致良知,那么良知是一事一物良知,不是全体的良知,怎么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地步呢?” 先生说:“人心如天、如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包,原本就是一个天,只是常被私欲阻碍,使得天的本体就迷失了;内心的天理无穷无尽,原本是个深渊,只因为私欲的阻塞,深渊的本体才迷失了。如今念念不忘致良知,将这些障碍、阻塞一并去除干净,本体才能恢复,就仍是天和渊了。” 先生又指着天说:“比如你看到的面前的天,是光明的天,四面回顾所见的天,也是光明的天。只是由于许多房子墙壁遮掩,就看不见天的全部。如果撤去房子墙壁,总还是一个天。不能说面前的天是光明的天,四周的天就不是光明的天。由此可见,一事一物的良知就是全体的良知,全体的良知也就是一事一物的良知,都是一个良知的本体。”

注释

《中庸》第三十一章:“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诗人: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閒居咏怀

形式:

穷居无别悰,扫径揖清霭。浊醪自斟酌,幽花复芬馤。 虽微恣性欢,亦鲜迷津嘅。寒虫相续鸣,潦水参互沛。 节物渐以更,人事纷相代。猗彼巢由徒,旷音昭物外。

复制 康海 《閒居咏怀》

沜东亭子閒坐二首

形式:

扫地坐芳草,阑斑如锦茵。况有青莲幕,偏宜乌角巾。 经纶辞壮志,萋斐得间身。不作酕醄饮,桃花亦笑人。

复制 康海 《沜东亭子閒坐二首》

独坐

形式:

梓里逍遥又一年,风光何处不堪怜。鸣禽应谷声逾碎,露菊侵阶影自圆。 无病有时看碧水,多情终日卧苍烟。斜阳牧笛从吾意,漉酒呼邻兴渺然。

复制 康海 《独坐》

秋意

形式:

此日秋风绝可人,年时炎溽尚伤神。且看晓色清如洗,转觉寒光翠欲嚬。 松下有时双鹤舞,溪边无数白鸥驯。便须酌酒酬心事,莫谩支吾愧此辰。

复制 康海 《秋意》

东侍御园亭(二首)

形式:

亭上花阴拂苑墙,渠边流水浥飞淙。 风流不减分司兴,唤出红妆劝酒缸。

复制 康海 《东侍御园亭(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