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诗人: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复制作者 佚名
猜您喜欢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二 第二章明真照无照

形式:

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 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 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闲。

复制 傅翕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二 第二章明真照无照》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六 第六章明心性无染

形式: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 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徵心于无心。 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 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 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 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 馀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 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 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 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 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 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

复制 傅翕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六 第六章明心性无染》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十六 第十六章明魔怨

形式:

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通融万象尽皆深。 一切恬然无起灭,颠倒分别并从心。 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绝相离贪淫。 了了分明何所见,犹如病眼睹空针。 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 世间诸法如阳焰,行者慎莫致怨嫌。 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 行路难,路难微妙实无双。 若识六情空非有,众魔结贼自然降。

复制 傅翕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十六 第十六章明魔怨》
类型: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八 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

形式:

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 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 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 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 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 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 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 行路难,路难心中无可看。 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嗔是涅盘。

复制 傅翕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八 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

尔时大士语诸弟子昼夜思维观察自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止息攀缘人法相寂是为解脱乃作五章词曰 其四

形式:

四更前,观法缘无缘。 真如四句绝,百非宁复煎。

复制 傅翕 《尔时大士语诸弟子昼夜思维观察自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止息攀缘人法相寂是为解脱乃作五章词曰 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