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二

来书云:“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在学者功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底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又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云“殊途”,云“百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虑”正是工夫。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之说。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信中说:“谢良佐曾经问‘天下何思何虑’。程颐先生说:‘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此之于学者而言,固然是‘必有事焉而勿忘’,但也必须明白‘何思何虑’的景象,并放在一块看才对。如果不明白这种景象,就会有拔苗助长的弊端;可若是只知‘何思何虑’,却忘记了‘必有事焉’,恐怕又会堕入虚无。必须既不滞于有,又不堕于无,这样说对吗?” 你这样说基本上正确,只是深度还不够。谢良佐与程颐的对话,也只是他们两个人的意思,与孔子《易经·系辞传》上说的宗旨稍稍有别。《系辞》上说“何思何虑”是说所思索考虑的只是一个天理,没有别的思虑,并不是说没有任何思虑。所以说:“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说“殊途”,说“百虑”,岂是在说“无思无虑”?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只有一个,还有别的可思虑的吗?天理原本就是寂静而无所变化的,感应后就能通达的。学者用功,即使有千思千虑,但也只是要恢复心体的本原而已,并非用自己的意志去安排思索出来的。所以程颢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用私意去安排思考,就是自私弄智。“何思何虑”正是做学问的功夫。在圣人身上是自然而然的;在学生身上必须下工夫去做到。程颐却把它看做功夫的效果,所以才会说出“发得太早”的话来。紧接着他又说“却好用功”,则是他自己已经觉察到前边所说的话尚有欠缺。周敦颐的“主静”说也是这个意思。现在你的看法,虽然有点见地,但仍不免把功夫当两回事看待了。

注释

上蔡,指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今河南上蔡人,北宋学者,师从于二程,世称上蔡先生。 《周易·系辞下》第五章:“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诗人: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长安初月

形式:

长安半轮月,霜色满金河。 侠客闻刁斗,天山一剑过。 横穿郅支塞,归骑晓星多。 忽忆卢家女,流黄欲罢梭。

复制 王世贞 《长安初月》

群盗

形式:

赤子吾焉忍,兵戈见绿林。 横行锋可近,不杀意仍深。 江海思骸骨,朝廷问腹心。 谁云大臣在,家国共沾襟。

复制 王世贞 《群盗》

夜饮柴生

形式:

吾晚耽刘毅,枭卢一掷回。 天风吹帻堕,海月趁杯来。 醉习时人态,狂容傲吏才。 思从市中侠,走马度章台。

复制 王世贞 《夜饮柴生》

题东皋隐居四首

形式:

世路已知晚,山花长见春。 曾为独醒者,归学耦耕人。 小妇能蚕事,诸孙理钓纶。 青天五柳下,藜杖一闲身。

复制 王世贞 《题东皋隐居四首》

濮阳李明府自新喻再寄予诗兹以觐事驻城外属时禁方严不得出视怅然有怀

形式:

晓露沾凫舄,寒星识雁臣。 君行濮上路,予忆郢中人。 河岳成跬武,天涯岂比邻。 解严须努力,春事日方新。

复制 王世贞 《濮阳李明府自新喻再寄予诗兹以觐事驻城外属时禁方严不得出视怅然有怀》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