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三十九

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问:“孟子主张‘巧力、圣智’之说,朱熹认为是‘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先生怎么看?” 先生说:“伯夷、伊尹、柳下惠固然有力,但也有巧。巧和力并非两回事,巧是用力时的巧,有力而无巧,只是空有其力。他们三个人若用射箭作比,就是一个人能站在地上射,一个人能骑在马上射,一个人能远射。他们能射到目标所示处,就可以称为力,他们能命中目标,就可以称为巧。但能站地上射的,上了马就不会射了,骑在马上能射的,射得又不够远,只能说他们各有所长,这就是才力各有不同。而孔子则兼有三个人的长处。但孔子的和只能达到柳下惠那样的程度,孔子的清只能达到伯夷那样的程度,孔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情只能达到伊尹那样的程度,没办法再增加了。如果像朱熹说的‘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那么,他们的力是超过孔子的。巧和力只是用来说明圣、智的,若明白了圣、智的本体是什么,便就一目了然了。”

注释

《孟子·万章下》第一章:“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朱熹《孟子章句集注·万章下》第一章注:“三子则力有余而巧不足。足以一节虽至于圣,而智不足以及乎时中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过淮西山

形式:

长江天堑限西南,过客推篷酒半酣。 日出林扉晴作雾,雨馀烟树晚生岚。 八公草木今无恙,五老云松久不堪。 王气钟灵豪杰出,谁从年少识龙髯。

复制 李质 《过淮西山》
类型:

上长平寄杨成之

形式:

衰迟长在外,矍铄愧征鞍。 世路惊心恶,天风刮面寒。 迢迢人渐远,冉冉岁将残。 今夜梅稍月,同谁共倚栏。

复制 李俊民 《上长平寄杨成之》
类型:

阳城怀旧 其二

形式:

道途行处恶,故旧别来稀。 涧口分流水,林梢挂落晖。 好山留客住,幽鸟背人飞。 门外秋光老,征鞍尚不归。

复制 李俊民 《阳城怀旧 其二》
类型:

八日登山同谒吴王祠

形式:

老树凋残尽,灵祠寂历中。 古今时易改,幽显意能通。 岁享屡登乐,俗追三让风。 送迎人散后,日落乱山空。

复制 李俊民 《八日登山同谒吴王祠》
类型:

集古十二首 其五

形式:

谁家红袖倚江楼,白袷行人又远游。 今夜不知何处泊?青山万里一孤舟。

复制 李俊民 《集古十二首 其五》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