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

: 老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注释

视之不见:一作“视之弗见”。 名:一作“命”。 夷:一作“微”,无色。 听之不闻:一作“听之弗闻”。 希:无声。 搏之不得:一作“搏之弗得”。 微:一作“夷”、“几”,无形。 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致诘(jié):思议。诘,一作“计”,追问、究问、反问。 一:本章的一指“道”。 故混而为一:一作“固混而为一”。 徼(jiǎo):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昧:阴暗。 绳绳:一作“寻寻”,不清楚、纷芸不绝。 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无象之象:一作“无物之象”。 惚恍:一作“忽恍”、“惚恍”、“芴芒”、“沕望”,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有:指具体事物。 御:一作“语”。 能:一作“以”。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纪:一作“己”。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

...
复制作者 老子
猜您喜欢

再至玉虚观

形式:

龙沙欣自昔,久泊遂今期。 雨露新松大,丹青旧殿移。 岸云通绣栱,江日抱金池。 欲倚门东阁,愁看日暮时。

复制 李梦阳 《再至玉虚观》

上方寺钟楼

形式:

台上一钟鸣,登台万里平。 蒹葭天正远,云气暮还生。 饥雀喧空泽,黄蒿断古城。 不堪临眺屡,况是感秋情。

复制 李梦阳 《上方寺钟楼》

春归柬谢员外

形式:

寂寂鸣禽变,阴阴弱絮飞。 烟花从客久,风雨会春归。 且尽退随饮,休伤节序违。 无端临暮景,番忆谢玄晖。

复制 李梦阳 《春归柬谢员外》

晚过定上人

形式:

中秋镜阁临,向晚过西林。 月自湖间动,鹊翻袛树深。 静宜钟磬发,寒更塔廊阴。 万物辉今夕,悠悠尘外心。

复制 李梦阳 《晚过定上人》

送张监察还朝

形式:

北极星辰入,山河斧钺归。 乌争车鹭疾,雨逆盖云飞。 御柳元摇佩,台花且袭衣。 圣心虚采纳,忍使谏书希。

复制 李梦阳 《送张监察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