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

因学者问生死到来如何抵当答以四偈 其三

生死到来何抵当,萧然归去路堂堂。 到家句子聊相寄,写入碧天鸿雁行。
收藏 释梵琮《因学者问生死到来如何抵当答以四偈 其三》
复制 释梵琮《因学者问生死到来如何抵当答以四偈 其三》
类型:

集灵篇· 七一

盛衰之机,虽关运气,而有心者必贵诸人谋;性命之理,固极精微,而讲学者必求其实用。
收藏 陈继儒《集灵篇· 七一》
复制 陈继儒《集灵篇· 七一》
类型:

学记第十八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收藏 戴圣《学记第十八》
复制 戴圣《学记第十八》
类型: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八

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 又曰:“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八》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八》
类型:

幽梦影 · 卷三 · 二十四

严君平,以卜讲学者也;孙思邈,以医讲学者也;诸葛武侯,以出师讲学者也。
收藏 张潮《幽梦影 · 卷三 · 二十四》
复制 张潮《幽梦影 · 卷三 · 二十四》
类型: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一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同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一》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一》
类型: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九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九》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九》
类型: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

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工夫。”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
类型: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唯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
类型: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九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九》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九》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