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一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是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以方问:“先生关于格致的学说,明确指出应随时格物来致良知,那么良知是一事一物良知,不是全体的良知,怎么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地步呢?” 先生说:“人心如天、如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包,原本就是一个天,只是常被私欲阻碍,使得天的本体就迷失了;内心的天理无穷无尽,原本是个深渊,只因为私欲的阻塞,深渊的本体才迷失了。如今念念不忘致良知,将这些障碍、阻塞一并去除干净,本体才能恢复,就仍是天和渊了。” 先生又指着天说:“比如你看到的面前的天,是光明的天,四面回顾所见的天,也是光明的天。只是由于许多房子墙壁遮掩,就看不见天的全部。如果撤去房子墙壁,总还是一个天。不能说面前的天是光明的天,四周的天就不是光明的天。由此可见,一事一物的良知就是全体的良知,全体的良知也就是一事一物的良知,都是一个良知的本体。”

注释

《中庸》第三十一章:“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守仁介绍和王守仁诗词大全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
复制作者 王守仁
猜您喜欢

正阳城楼西角二鹭巢焉

形式:

并负青云翼,来耽紫阁栖。 攀龙窥殿北,随雉卧城西。 顾影依霜洁,鸣筹候月迷。 振雍殊可咏,聊此谢尘泥。

复制 皇甫汸 《正阳城楼西角二鹭巢焉》
类型:

鄱阳

形式:

鄱口晓来望,济阳路此通。 颓波销霸业,蔓草没王宫。 雾色香垆上,秋声瀑布中。 禅心与游思,并落枫林东。

复制 皇甫汸 《鄱阳》
类型:

春日访大林和尚

形式:

投迹入空境,看心愧此身。 绾巾蒙示结,执镜为宣因。 石壁初消雪,筠关久灭尘。 坐来花落尽,犹自不知春。

复制 皇甫汸 《春日访大林和尚》
类型:

雨次沛上

形式:

帝昔歌风处,人今听雨来。 寒催丰戍早,声咽楚江回。 野鸟啼荒垒,浮云翳暮台。 徒令过周客,一洒废宫哀。

复制 皇甫汸 《雨次沛上》
类型:

送徐绍卿还洞庭兼讯方子

形式:

临水朝来望,还山西渡人。 柳情非远道,花恨是残春。 槁泽聊吟楚,寻源若避秦。 只应方处士,白首共垂纶。

复制 皇甫汸 《送徐绍卿还洞庭兼讯方子》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