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锁山十咏 其三 凤洞的拼音版

  • jiǔ
    suǒ
    shān
    shí
    yǒng
    sān
    fèng
    dòng
  • wáng
    jiǎn
  • fèng
    ěr
    lái
    huì
    huì
    míng
    gāo
    gǎng
  • shān
    fēng
    xiāo
    zhú
    shí
    fēng
    hóu
    liáng
  • zhì
    jīn
    lín
    xún
    shí
    zuò
    máo
    xiáng
  • shēn
    zào
    xuán
    dèng
    liáo
    qiān
    shang
  • chí
    chú
    rěn
    xià
    shù
    miǎo
    qīng
    tiān
    cháng
王易简介绍和王易简诗词大全

王易简

五代宋京兆万年人,字国宝。后梁末帝乾化中进士。后唐拜中书舍人。后周太祖时,历礼、刑、兵部尚书。宋初召加少傅。好学工诗,尝作《小隐诗》以明志。...
复制作者 王易简
猜您喜欢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三

形式: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功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三》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十

形式:

先生曰:“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一

形式:

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著。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著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著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一》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一

形式:

门人在座,有动止甚矜持者。 先生曰:“人若矜持太过,终是有弊。” 曰:“矜得太过,如何有弊?” 曰:“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有太直率者。先生曰:“如今讲此学,却外面全不检束,又分心与事为二矣。”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一》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四

形式:

问“有所忿鉣”一条。 先生曰:“忿鉣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鉣,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鉣,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鉣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