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县武侯祠

定军山前逢故老,百年谁识荒山道。
青驺结盖重问津,一来吊古一伤神。
时乖不动蛟龙气,野旷空令鸟鹊驯。
白马纶巾堕清汉,星光夜入银河烂。
玉立乌桥一羽毛,缔观尘世如秋毫。
向时聚沙聊戏剧,今古悠悠俱辟易。
玄菟长护战旗翻,山鬼深藏马行蹠。
襄阳耆旧尽凋残,蔡水东流不忍观。
椒浆若下云中奠,应记从军旧乡县。
僰雨羌云满笛风,三声猿落郁林东。
苍凉薄暮无所见,遥想当时庞德公。

诗人:赵贞吉

明四川内江人,字孟静,号大洲。以博洽闻,最善王守仁学。文章雄快。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迁国子司业。俺答薄京城,大言不可订城下之盟,当宣谕诸将,监督力战。贞吉合帝旨,立擢左谕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
复制作者 赵贞吉
猜您喜欢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三

形式:

来书云:“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前日“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三》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六

形式: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辨,彼自能觉得。又尝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工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之学云:‘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气象何等从容!尝见先生与人书中亦引此言,愿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节议论得极是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六》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二

形式:

来信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二》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四

形式: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四》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四

形式:

来书云:“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复制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四》